2018年,宁波工程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团队联合建立机器人学院,并以此作为学校“新工科”教育改革的先行示范点。首届98名毕业生如今成了用人单位眼里的“香饽饽”。目前,有6人决定在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创业,有40余人已被理想汽车、宁波舜宇光学等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录用,还有14人将赴国内外高校攻读研究生。
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形成了合璧育人的力量。机器人学院没有系和教研室的概念,整个学院机械设计与自动化、工业设计、电气自动化、网络工程4个专业以及数理基础的所有教师全部隶属于一个教学部。筹划新建一门课程时,教学部会通过召开研讨会议来选拔相关专业的教师组建课程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各门课程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负责。来自不同专业的多位教师会出现在同一门课的课堂上,一位教师也会参加多个课程组。教学部部长张浩向老师说:“学院有一个全院教师微信群,教师们经常在群里讨论教学与科研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积极热烈的头脑风暴常常让大家忘了时间,效果非常不错。”对于这种合璧育人的模式效果,学生也表示非常认可。应届毕业生吴冰寒说:“大学四年,通过和其他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一起在‘做中学’‘学中做’,我顺利地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了自己身上的实践能力。”
在学院楼一层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里,18级的梁延博和刘凯探讨如何完成老师布置的“小船吃水线”作业。在仅靠精确计算和设计的前提下,他们利用激光设备切割木板,将切割好的木板、某质量范围的配重铁块和桅杆做成小船,使小船满足能够保证漂浮、船体倾角120度时仍能恢复等要求。尽管在完成前几个关卡后,老师已经将体心、重积分、转矩等相关数理知识教给大家,前期也带领大家接触过建模和机械制图等工科知识,但要完成这个看似和折纸船差不多的“游戏”却远没有这么容易。半个月来,两位同学为了完成作业废寝忘食。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老师结合项目教,学生依据项目做,教与学都在主动配合中得以实现。
“项目化教学的‘项目’遴选的基本标准是既能与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机器人学院副院长钟秋波说。在“学生主导、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理念的指引下,课堂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理论+技能”形成的硬实力和在“协作+沟通”中提升的软实力相互支撑、螺旋式上升,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教学中,学院重构核心课程,迭代课程体系,缩减课程数量和学分,为学生自主学习留出空间,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实践中用设计的思维发现问题,用系统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工程的思维解决问题。
从“开始只是想做一个面向小学生的互动玩具”,到制成扑翼式交互机械鸟,再到成果获得多个竞赛的肯定,工业设计18级学生刘一宏在谈起《人机工程与模型制作》这门项目课程时说道:“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以情景式机械交互装置为内容,独立完成融合故事述说、机构设计、开源硬件串接、代码编写等多领域技术知识的综合作业。课程结束后,我们继续对项目作业进行迭代,优化构思方案整体性能及交互方式,持续提升原型的技术集成,最后才有了这个即将投产的机械鸟玩具。”
在双创教育的助推下,不少学生主动将创业作为人生选择。他们积极参与项目实践,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找寻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参与产业项目实践,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本领,刘凯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在东莞松山湖,他得到了李泽湘教授的面授,坚定了自己的创业梦想。2021年刘凯在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组织的科创训练营中,组建了创业团队并选定了创业产品。目前,他们的创业项目已经进入天使轮融资阶段。“机器人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我在机制、网络、电气等多领域‘跨界’,自身的综合能力加上学院提供的机会和平台,使我的创业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刘凯和他的5个创业小伙伴对未来充满信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