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2日 星期五

    格桑旦增:

    巡边“活地图” 致富带头人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尕玛多吉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2日 04版)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编者按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为表彰先进典型、弘扬奋斗精神,激励动员广大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朱琴等397名同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授予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管理委员会等198个集体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本报特辟专栏,刊登部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

      “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只要是我们的国土,就一定要巡逻到。”这一天清晨,格桑旦增带领勒门巴民族乡的巡山队队员,再一次踏上了巡边路。

      勒门巴民族乡(以下简称“勒乡”),隶属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腹地,西与不丹接壤。

      51岁的格桑旦增,是勒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自13岁跟随父辈放牧守边,他38年如一日,始终恪守“守护边疆一辈子”的承诺。在他的感召下,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坚持“抵边居住,贴边生产,放牧就是巡逻,生活就是守边”,扎根勒乡,践行“党带我致富、我为国守边”的誓言。

      在格桑旦增的成长中,父亲次仁旦增扮演了重要角色。

      “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恩情。”格桑旦增13岁第一次跟随父辈放牧巡边,父亲次仁旦增就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反复叮嘱,“一定要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父亲年迈,不能再出门巡边,他的路我替他走下去。”翻雪山、蹚冰河、过泥潭,常人眼里枯燥乏味的巡边生活,格桑旦增一坚持就是38年。

      “爸爸总说,守住国才能守住家。”如今,格桑旦增的女儿次仁旺姆也经常跟着格桑旦增一起巡边守边。祖孙三代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前些年,路不好走,45公里的巡边路陡峭险峻,全靠步行。冬天的勒乡,风又大,峡谷里寒气袭人。

      国旗、门巴刀、对讲机、常用药……“不能大意,东西要带齐。”上山前,格桑旦增总是会反复确认背包里的每一件物品。巡边一走就是一周,他和队员们背着干粮,蹚冰河、爬雪山、过泥潭、踩湿地,甚至数次与死神擦身而过。

      “他是大家公认的‘活地图’。”勒乡党委书记冯永义说,格桑旦增带领大家早已踏遍了边境的山山水水、一沟一壑,对林区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了然于心,他还凭着记忆画出了巡边路线图,复印出来分发给大家。

      在格桑旦增的感召下,勒乡18岁至65岁的群众都担负着巡边守边任务。“我们向他学习,大家团结一心,守护好祖国边境。”村民曲宗说。

      目前,勒乡共有56户151人。“家乡不建设好,都搬走了,谁来守边?”这是格桑旦增一直担心的。

      “发展产业,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才能留住人、守好边。”格桑旦增敏锐意识到。

      勒乡平均海拔2350米,气候温和湿润,适合种植高山茶叶。但一直以来由于种植零散、管理粗放,茶叶品质不高,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能力不强。

      2006年,格桑旦增提出对茶厂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改进,2011年带头组织成立了“茶叶协会”,2013年又推动成立了勒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现在合作社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有砖茶、红茶、绿茶和速溶茶四种畅销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理事长罗布次仁介绍,仅茶产业一项,勒乡农牧民每年实现人均增收10000余元。

      茶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基础设施也要跟着完善。

      2015年,勒乡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启动,村民只需承担一部分资金就能住上新房。考虑到部分村民积蓄不够,格桑旦增与村两委班子共同想办法,以村集体经济分红的方式为村民分担了部分资金压力。2018年,村民们顺利住上了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藏式别墅。

      “现在家家户户开起了家庭旅馆,吃上了旅游饭。”村民伟色说,“旅游旺季的时候房间还不够住。”

      “一年至少有几万元的收入。”65岁的村民古如介绍,除了家庭旅馆,自己还经营着餐馆和商店。

      如今,旅游业和茶产业成为拉动勒乡经济发展的“两架马车”,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守土固边的信心越来越足。在格桑旦增带领下,勒乡各族干部群众像雪莲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以实际行动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在无私奉献中书写着新时代爱国诗篇。

      (本报记者 罗旭 尕玛多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