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2日 星期五

    “中国是意大利的重要伙伴”

    ——中意专家热议双边关系稳定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张斐晔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2日 12版)

      8月30日,《意大利蓝皮书:意大利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会暨“变化世界中的中意合作”双边研讨会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来自中意两国智库、大学及政府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就中意关系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意大利蓝皮书:意大利发展报告(2021—2022)》是意大利蓝皮书系列年度报告的第三本。该系列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共同组织编写,本年度《意大利发展报告》的总报告以《“危”中寻“机”:疫情下艰难复苏的意大利》为题,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中意关系等方面勾勒出了2021年度意大利的发展概貌,对意大利国内各领域及中意关系发展做出了梳理、剖析与展望。

    推进务实合作,中意双边贸易额逆势大增

      蓝皮书指出,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肆虐,中国与意大利的正常人员往来尚未恢复。尽管如此,两国各界仍克服困难,努力推进各层次、各领域合作,取得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2021年,中意两国政界高层继续保持了较频繁互动,就两国关系及国际热点问题深度沟通,既稳住了双边关系大局,也为两国各界开展合作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2021年,中意两国在经贸、科技、能源、基础设施、教育、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均取得一定进展,而其中最大的亮点当属两国贸易额的逆势大增。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发布的数据,在疫情暴发导致全球贸易萎缩的2020年,中意双边贸易额达551.8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0.4%,创历史新高。更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021年,两国贸易额继续大幅增长,1—10月中意双边贸易额达602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7%。其中,中国对意大利出口额为351亿美元,同比增长32.3%;中国自意大利进口额为25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2%。

      “意大利保持对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坚定态度,同时也确保中国继续成为贸易和投资的重要伙伴,这对意大利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意大利经济与财政部前首席经济学家洛伦佐·科多尼奥教授在研讨会上表示,2020年和2021年对世界经济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年份,中国和意大利走出危机的时候都经历了不少的困难,对两个国家经济冲击都非常强烈。“因此在当前艰难和微妙的时刻,两国的各界人士应该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加强合作,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风险和流行病等一些共同领域合作,哪怕几个小小的务实合作就可以改变形势。”

      意大利摩德纳雷焦艾米利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塞尔焦·帕巴在发言中指出,通过他们团队的研究发现,中资公司收购的意大利企业对当地的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多数被中资收购的公司表现都比同行业意大利公司平均水平要好,我们对经营数据进行分析,总体来看中国投资方表现很不错。”他认为,中国的直接投资在意大利非常重要,特别对一些无法进入全球市场的意大利企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携手面向未来,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蓝皮书指出,2022年,意大利自身与中意关系发展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就意大利自身发展而言,国家复苏与韧性计划的逐步落实有望继续推动经济复苏与社会形势向好,但是新一波疫情及全球供应链紧张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就中意关系而言,在美国拜登政府全面打压中国、欧盟在国际交往中越来越强调“志同道合”的大背景下,预计未来中意两国合作的推进会遇到更多困难。对此,需要两国政府更具战略眼光,及时沟通磋商,加强政治与战略互信,以务实态度应对挑战、把握机遇。2022年是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期待两国以此为新起点,在后疫情时代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意大利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孙彦红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与俄乌冲突叠加的背景下,世界格局、特别是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国际合作的基础更趋脆弱,中意两国合作走向也更易受到外部环境和所谓“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但是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意大利和欧盟而言,经济复苏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绝不可能在封闭的内部市场中实现,中欧、中意合作不仅必不可少,而且比以往更为紧迫。特别是,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两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两国在推动东西方文明互鉴、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难题上肩负着重任。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意双方都应具备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积极维护两国务实合作的大局,造福两国人民,同时为中欧合作发挥示范效应。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菲德利克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特别的时期,应当在人文交流方面加强相互了解,让意中之间、欧中之间的文化界、学界有更深入的沟通。“无论是中国的意大利研究还是意大利的中国研究,都能够推动两国的各界交往。我们将致力于推动两国智库合作,共同探讨双方感兴趣的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文铮在研讨会上表示,2016年两国正式建立了文化合作机制平台,这是国与国之间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一项创举。可见,文化在两国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两个世界文化大国应当为世界树立榜样。“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互通互融、互利互惠、合作共享,因此我们在展示自我形象的时候也要增强文化自信,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乐意与人分享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愿意吸收别人的文明精华。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勇于超越国界,打破地域和思想的束缚,为人类的和平与和谐带来真正的繁荣。”

      当前国际关系正在经历重大的变化,大国竞争、地缘政治冲突明显加剧,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中意关系、中欧关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强调,“我们要更多的对话,更多的交流。中国不是欧洲的威胁,更不是欧洲的安全威胁,中欧之间不存在地缘政治对抗,中国稳定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繁荣,中国的发展对意大利、对欧洲是机遇”。

      (本报北京9月1日电 本报记者 张斐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