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1日 星期四

    青海:

    感恩奋进建功新时代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1日 04版)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8月31日下午,中共青海省委“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在西宁举行,发布会主题为“牢记嘱托担当新使命,感恩奋进建功新时代”。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回答有关提问。发布会由青海省委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大南主持。

      信长星说,这十年,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十年,是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的十年,是精准脱贫全面胜利、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十年,是民族团结进步结出累累硕果的十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十年。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这十年,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一组数据,能直观体现青海十年来的生态保护成效: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青海是资源大省。十年来,青海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我们以产业‘四地’建设为牵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十年来经济总量年均增长7%,转型发展导向更加鲜明,高质量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信长星说。

      瞄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目标,青海推动盐湖资源产业链不断壮大,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2021年全省盐湖产业产值达332亿元,同比增长46%。

      聚焦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目标,青海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目前清洁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91%,占全国清洁能源装机的18%,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瞄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青海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青海已经成为世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立足青海独有资源禀赋和冷凉气候特点,青海着力做好绿色有机农牧业这篇大文章。十年间,青海牛肉、枸杞产量分别增长1.2倍和2.4倍,油菜杂交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青杂”系列16个油菜品种在全国80%以上春油菜产区种植,“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每年在全国推广1000万亩以上,青稞、蚕豆等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全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比增长140%,驰名商标同比增长100%。

      这十年,青海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

      据统计,2021年青海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3.96岁,比2010年增长4岁;控辍保学走在全国前列;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比2013年提高3.6平方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9年稳步上升;全省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省会西宁建成10分钟健身圈……

      “我们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深入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126%,年均增长9.5%。”信长星说。

      贫困率曾高达56%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告别了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亲难,现在是新村新貌新生活;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长江源村,彻底告别烧牛羊粪和煤炭的时代,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一一变为现实……这是青海脱贫攻坚的缩影,也是青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

      作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这十年,青海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目前青海已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全国示范区和单位1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110个。

      “青海的‘拉面产业’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典范。”信长星说,“人们形象地说,是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依靠拉面产业,青海近20万各族群众走出深山大沟,走向国内外337个城市,开了近3万家拉面店创业就业,与当地群众深度相融、和谐相处,不仅用‘一碗拉面’创造了一个百亿元的产业,也唱响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合唱。”

      “回望十年发展之路,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青海工作,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信长星说,“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