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十大湿地为巢湖戴上“翡翠项链”

    作者:本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10版)

        这是2022年8月5日拍摄的合肥市包河区的巢湖湖滨湿地。新华社发(叶玉庭摄)

      夏日里,驱车沿着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环游,不但没有闻到往年蓝藻暴发产生的味道,相反,一路行来,满目是辽阔的水面、丰茂的水草、自然沼泽草甸舒缓的边际线、竞相绽放的荷花,还有时时在蓝天划过优美弧线的白鹭。

      2022年7月底,随着肥东十八联圩湿地三期项目最后一道工序的落地,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完成修复。10处湿地为巢湖架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

      “有人说巢湖的形状像传说中的‘聚宝盆’,十大湿地的建成等于给‘聚宝盆’戴上一串‘翡翠项链’。”安徽省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岳长青告诉记者,随着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投资58.5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合肥在内陆淡水湖水体治理方面积累了探索性经验,并将带动环巢湖周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组合拳”助推湿地修复

      8月23日下午,应几个游客要求,周新民开车带着他们去三河湿地拍照。

      三河湿地紧邻巢湖岸线,这里保持了田埂、沟塘、水渠的原状,生态绿道串起小微湿地科普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引江济淮游览区、太平圩生态体验区和生态农业聚集区等不同区域。湿地粗犷原始的景色引得游客不时停下来留影。

      周新民原是当地的农民,为了建设三河湿地,他和村里人一起退耕,自己在三河镇开了一间民宿。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对于八百里巢湖而言,环湖湿地是维系其生态环境的“肾脏”。

      近年来,合肥举全市之力推进巢湖综合治理。2018年,合肥围绕生境、水系、水质、水量等湿地保护核心问题,正式启动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至今,派河口、湖滨、三河、槐林、柘皋河、栖凤洲、马尾河、玉带河、半岛、十八联圩等十大湿地先后全面完成修复。

      合肥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采取生态补水、封育、退耕还湿、植被恢复、保护野生动物、移民搬迁等措施,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环湖泊湿地群。合肥率先启动巢湖一级支流十五里河下游河口生态治理工程,净化水质、削减氮磷,实施退养1.5万亩,退耕4.7万亩,退居7005户,恢复修复湿地6.5万亩。共种植乔木41万株,灌木335.4万平方米,水生植被906万平方米。

      在滨湖湿地,记者走进位于巢湖北岸塘西河藻水分离港内的蓝藻科普馆,这是安徽省首家蓝藻科普教育基地。在这里,你能看到放大了很多倍的蓝藻结构模型,通过科普馆内的设备,了解蓝藻的前世今生、结构特征,还可以通过灭藻大作战等游戏,身临其境体会蓝藻对环境产生的危害。

      如今,建成的环湖湿地群正在实现改善水质、蓄水防洪、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主要功能。十大湿地日均净化水量可达120万吨,2020年环湖十大湿地累计蓄洪2.69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减少了入湖水量。调查显示,环湖湿地植物达562种,鸟类达303种,东方白鹳、白琵鹭、红胸秋沙鸭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栖息、繁衍。

      “这些鸟我们小时候常见,有那么几年,人和村庄都挤到湖边,鸟不见了。”故土难离,周新民一有闲暇还会来湿地,找寻“家”的旧址,“你看那棵落满白鹳的大树,就是原来的村口,可像油画?”

      2022年6月,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揭晓,全球共25个城市获此殊荣,合肥位列其中。

    珍稀鸟类接连在巢湖现身

      盛夏的肥东十八联圩,水草丰茂,不时有飞鸟划过天空。

      这里原是具有30多年养殖历史的长临河2814渔场,如今一改往日的模样——33座“生态渗滤岛”是这里最大的亮点。

      俯瞰,这些远近大小各不同的“生态渗滤岛”是圩区533口鱼塘的高污染底泥,这是通过生态渗滤岛技术集中固化、科学治理后的成果。据此,南淝河河水以自流方式进入十八联圩湿地后,通过西部多田湿地和东中部多田湿地分别净化后,汇入中部湖泊湿地进行深度净化,再由泵站排出。

      穿行湿地,河汊纵横;极目远眺,绿水交融。“我们构建了包括生态岛、季节性草滩、湿草地、滩地、芦竹沼泽、浅水区和深水区在内的多样化湿地生境,形成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说。

      在庐江县,栖凤洲湿地、马尾河湿地美丽非凡。“2019年,我们对栖凤洲、马尾河两大湿地范围内的丰洲圩、一浪圩、许桥联圩、苍头联圩等4个地块进行了修复重建,面积达5097亩。修复工程去年3月底完工,随后转入日常养护阶段。”庐江县林业和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邵健介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芦苇、荻、荷花、菰、水芹、慈姑等水生植物,构建了集水环境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健康湿地生态系统。

      沿环巢湖大道而行,天空,鸟的翅膀不时划过;水面滩涂上,白鹭优雅散步,野鸭快速滑行……

      年近七旬的夏家振自退休后,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扛着相机到巢湖边转转,镜头记录下了很多环巢湖历史上无记录的鸟类。“这些年,湿地面积扩大,巢湖水质好转,禁捕后鱼虾增多,巢湖逐渐成了鸟类的天堂,每年都给我们摄影爱好者带来惊喜。”

      “珍稀鸟类接连在巢湖现身、栖息,折射出巢湖生态环境的日益向好。”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组鸟类专家虞磊说,今年以来,环巢湖鸟类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9目56科257种。“环巢湖新记录鸟类13种,其中西方秧鸡、棕头鸥、亚洲短趾百灵和长嘴鹬为安徽省新记录鸟种,白鹈鹕为合肥市新记录鸟种。”

      湿地建设扮靓了巢湖“三面青山一面湖”的美景,越来越多的本地市民、外地游客,聚集到巢湖周边,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综合施策建好管好湿地

      湿地如何保护?如何修复?怎样长效管理?

      2019年,合肥首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为环巢湖湿地保护注入法治力量。

      合肥还在湿地补偿机制、湿地保护修复机制等方面创新突破,制定了《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考核办法(试行)》,落实财政奖补政策;依托高校及领域专家技术力量,编制了《巢湖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导则》,丰富湿地修复措施;出台了《环巢湖十大湿地管养导则(试行)》,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湿地要建好,更要管护好。“随着环巢湖十大湿地的全面建成,后期重点是管养。”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自2022年起,合肥将连续3年,每年预算安排约8500万元,专项用于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构建湿地后期管养长效机制。

      走在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身着统一制服的公园养护和管理人员随处可见。“为保障公园高效运营,区里创新采取‘政府+国企’模式进行运营管理。”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运管部负责人汪皓说,公园现已配备管理、巡护、养护人员220余人,实现了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管护。

      在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馆,一块大屏幕上,湿地温度、降水量、湿地功能分区、动植物种类等数据一目了然。作为合肥首个“国字号”湿地公园,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在科研监测等方面走在了前面。“我们与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进行合作,对湿地公园的植被覆盖和土地覆盖类型、重要环境因素、外来物种等开展长期监测。”三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监测就像是‘体检’,旨在更好地管养,发挥好湿地生态功能。”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合肥将搭建湿地智慧平台,持续开展巢湖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和湿地生态监测,对湿地修复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实现十大湿地数据共享、行动同步,建立湿地资源本底数据库和生态预警机制。

      (本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