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8日 星期日

    莫兰迪和“莫兰迪色”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8日 09版)

        乔治·莫兰迪(资料图片)

        静物画(油画)乔治·莫兰迪

        静物画(油画)乔治·莫兰迪

        静物画(油画)乔治·莫兰迪

        花(油画)乔治·莫兰迪

        静物画(油画)乔治·莫兰迪

        白色的路(油画)乔治·莫兰迪

        静物画(油画)乔治·莫兰迪

      【遇见世界巨匠】  

      很多人听说过“莫兰迪色”,却未必了解莫兰迪是谁。这位一生过着简朴生活、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的意大利画家,在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他留下了令时尚界膜拜的“调色盘”,色彩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位于上海外滩的久事美术馆里,一场由51件真迹作品构成的“乔治·莫兰迪展”,静待人们一探究竟。

      几件寻常之物、几处平凡之景,加之极尽简朴的色调,充盈整个展厅,将乔治·莫兰迪的内心世界娓娓道来。“我1890年出生在博洛尼亚,在皇家学院学习。我画风景和静物,也制作并教授版画。我曾为一些杂志撰稿,别人也写过关于我的文章。”寥寥几句自况,似乎道尽一生。

      莫兰迪的个性无疑是内敛的。除青年时期的些许经历外,他并不热衷于加入艺术团体,也很少参与艺术运动。身处二十世纪欧洲艺术发展最蓬勃活跃的时期,他却让自己遁世而居。即便如此,也丝毫没有影响乔治·莫兰迪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备受瞩目的意大利艺术家。

      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从早期实验到光影交互”“成熟阶段:永不过时的风景画与静物画”“莫兰迪的晚年诗意”三个篇章,展示画家真实而纯粹的艺术人生。51件作品涵盖其创作生涯所涉猎的全部四种绘画媒介,包含油画、水彩画、铅笔/石墨画、蚀刻版画,囊括人们熟知的静物、花卉以及风景写生等题材。

      早年间,莫兰迪的绘画风格尚未定型,艺术生涯受一战影响而中断。在此期间,他研习各大流派,精进绘画、版画技艺,也曾小心翼翼地向二十世纪初的主要艺术运动靠拢,还曾数次短途旅行,沿途收集画作副本。

      展览中有一件创作于1914年的静物画,体现了彼时莫兰迪对个人创作风格的探索。凌厉的线条、深邃的色调、错位的立体感,与人们印象中的莫兰迪绘画有着显著差别。这一阶段,他的作品中既有人像轮廓,也开始出现瓶、杯、罐、碟等容器,这些寻常物品日后成为莫兰迪作品的绝对主角。

      1930年前后,莫兰迪最常创作的是红棕色系的静物作品。此时的他,对物体的刻画已经完全从过去的任何画派中跳脱出来。桌面上的陶罐、酒瓶和器皿,似乎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土,背景的黄和深褐色的桌面让人恍惚间来到了某个尘封已久的房间。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圣洁。

      莫兰迪在色彩中提取了古典主义独特的“灰调”。在调制色彩时,他会在颜料中加入灰尘、油漆等材质,也会模仿意大利壁画的创作方式,将不同的天然黏土颜料混合,调制出独一无二的“莫兰迪色”。这些微妙迷人的色彩,如今被运用到时尚、设计、电影等诸多领域。

      在成熟阶段的静物画创作中,莫兰迪耐心细致地感受日常琐碎之物的陈设,在几乎被模糊掉物体细节的容器中,盛放自己孤寂而丰盈的心灵。在作品前长久驻足,你会被画家对于朴素物品的虔诚凝视而打动。“并非宏大才触及无限宇宙,静谧之中亦可聆听万物乐章”,有观众这样评说。色调变幻、光线使用、形状并置……莫兰迪用画笔构建出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无限”与“永恒”。他怀着理智而深邃的情感,与静物、花卉和风景对话,在不动声色间奏响一首万物生长的变奏曲。

      有人说,莫兰迪的作品是“以轻柔的嗓音触及人心”。二战结束后,莫兰迪在创作中仍忠实于长期坚持的两大主题:一是静物画,描绘日常生活中不显眼的寻常之物;二是乡村与城市的风景画,描绘格里扎纳的村屋,或是博洛尼亚市中心的一片无名庭院。典雅的构图、光线与色彩的调和,一贯营造的空间感,令画面简洁而温润。

      莫兰迪的晚期作品中,辨识度最高的特征是对物品的全新编排:早年间,瓶瓶罐罐并排放置,相互邻近;及至此时,他将器物更紧密地汇集在画布中央,使其要素密集、形状一体。在莫兰迪的工作室,一个9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大大小小无数的器皿。几十年间,他不厌其烦地组合,排列着这些瓶罐、碗碟、盒子……在他的世界里,这就是全部。他坚持用静谧之物去讲述“看不见的城市”。

      莫兰迪作品中含蓄的用色及宁静的气息,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论者将莫兰迪与生活在18世纪的中国画家金农对照以观。“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画作中透着天然拙趣,色彩是淡淡的中间调子,与莫兰迪的画颇可相映成趣。莫兰迪的瓶瓶罐罐和八大山人的花鸟山石也可遥相呼应,同样“笔墨极为俭省,却别有境界”。难怪法国画家巴尔蒂斯要说,“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

      展厅一端,陈列着莫兰迪创作于1933年和1941年的两幅《白色的路》。一件是蚀刻版画,呈现的是黑白世界里的一条小路。一件是布面油画,灰色调的小路,像是隐遁了时间的诗意梦境。这条路仿佛是一条通往心灵的小路,指引着人们回归生活与生命的本真。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