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8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京举办“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养老保险司负责人亓涛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这十年,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李忠说。
李忠介绍,这十年,我国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发展,就业优先导向显著增强。城镇就业规模显著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1300万人。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改变,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超六成,比2012年提高13.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从业人员占比从2012年的36%提升到2021年的48%。失业水平保持低位,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城镇单位人员工资较2012年翻了一倍。
此外,重点群体就业平稳。十年来,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农民工总量增至2.9亿人,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去产能职工、退捕渔民得到妥善安置,失业人员、困难人员就业平稳,既服务保障了改革发展大局,也兜住兜牢了基本民生底线。
“过去十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扩大,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特别是今年以来,部分地区疫情散发,市场岗位需求减少,部分招聘求职活动取消或延后,一些青年的求职就业出现了新的困难。”张莹介绍,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就业创业。
张莹表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人社部将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以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为抓手,加大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困难帮扶、权益维护,多渠道促进他们就业创业。
社保覆盖不断扩大
李忠介绍,这十年,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亿人。
与此同时,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9万亿元,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超13万亿元,市场化投资运营基金超8万亿元。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亓涛表示,近年来,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降低企业成本,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党中央先后7次部署降低社会保险费率,5项社会保险费率总水平从41%降至33.95%,单位费率由30%降至23.45%,企业社保成本大幅降低。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部署实施了力度空前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政策,全年共为企业减负1.54万亿元。
亓涛介绍,今年为扎实稳住经济,保就业保民生,按照党中央部署,社会保险方面实施了“降、缓、返、补”一揽子政策。一是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1—7月为企业减负超过1000亿元。二是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5个特困行业和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业等17个困难行业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从4月底政策陆续出台到7月底,共缓缴494亿元,60多万户企业受益。三是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将中小微企业的返还比例由60%最高提至90%,大企业由30%提至50%。1—7月,共向667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97亿元。四是新增失业保险留工补助政策,支持中高风险疫情地区和五个特困行业的参保企业稳岗拓岗。政策实施三个月以来,向291万户企业发放补助资金135亿元。
民生改善持续推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依然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仍是长期重大战略任务。”李忠说。
在就业方面,李忠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着力稳定扩大就业岗位,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加大对初创实体帮扶力度,完善用工和社保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类帮扶、精准施策,构建多元化的帮扶体系等。
“近期,针对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一些急难愁盼问题,我们正会同民政部、中国残联举办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以‘援助暖民心、就业解民忧’为主题,为长期失业人员、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等急需就业的人员,集中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李忠说。
在社会保障方面,李忠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的决策部署,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形势要求,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重大改革,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尤其是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积极推动社会保障法治化,更加重视社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努力提升社会保障管理精细化程度和优质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本报记者 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