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走进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离开社区时,面对热情欢送的居民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
托举老百姓的“幸福梦”、让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社区工作十分重要。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强社区服务,提升服务功能”“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三省考察,辽宁多个社区都曾留下他探访民生的足迹。我们邀请四位社区干部群众讲述党领导下实现的生活变化,在“社区小故事”里感受时代大变迁。
“一老一幼”的生活别提多美了
讲述人: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牡丹社区居民 吴卫忠
真没想到,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社区,还和我们几位老伙计聊起了家常。
那是8月17日晚饭时间,我正和几个老伙计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吃晚饭。总书记笑着跟我们打招呼:“我来看看,大家都吃些什么菜。”他还询问饭菜价格贵不贵、社区服务好不好、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一一回答了,都说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咋能不满意呢?回想起这些年身边的变化,可真是“幸福来敲门”呀。
我们小区是1983年建的,里面住着3000来户,很多都是老人、小孩,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这些年,经过改造,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基层治理示范社区。最让我们感到方便暖心的,就是对我们“一老一幼”的精心照顾。以前,年轻人去上班总是牵挂家里,担心我们饭吃得好不好。现在好了,社区办起了老年餐厅,菜品和主食干净营养、价格合理。60岁以上一顿10块,80岁以上8块,真是既方便又实惠。
社区里各种养老服务设施越来越多。社区康复中心有理疗室、言语训练室,养老服务中心还提供助浴、助餐、助行等服务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我的邻居李桂芝患有风湿病,以前每次理疗都要去外面的医院。现在,社区里就有专业医生指导,在家门口解决病痛,方便又快捷。
2017年,社区建立了群众活动中心,去年,又结合国家“双减”政策和孩子们的需求给社区小朋友专门开设了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您瞅瞅,幸福教育课堂里,有航模、书法、绘画、武术等兴趣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假期再也不孤单了。我邻居家小孩栾嘉瑞特别喜欢上航模课,才9岁已经成了“小小航天通”。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飞机,也特别喜欢这门课程,将来要当战斗机飞行员,保卫祖国蓝天。
看着老老少少满脸喜气,日子过得和乐兴旺,我这心里别提多美了。
这股“暖乎劲儿”,就是幸福感
讲述人: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牡丹社区居民 李水
总书记来咱家啦。8月17日这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社区,走进了我家,察看厨房、卫生间、卧室等,然后在客厅沙发上坐了下来,我和老伴儿就分坐在他身旁。谈起这些年小区大变样,我们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过去是脏乱差,现在环境改造后,冬天屋里暖和多了,道路积水的问题也解决了,既安全又整洁,心情真好。孩子上学有着落,老人看病有托底,邻里和睦就像一家人。住在这里,真是打心眼儿里知足、高兴。
说起来,我也算是牡丹社区的老住户了。1991年我就住在这里,当时社区刚建成不久,各方面设施还算完善。可十几年过后,问题慢慢显现,不仅管道老化、房子不保温,路面也坑洼不平。无奈之下,2008年,我们搬离了社区。
可故土难离,上了年纪的人,谁又舍得离开老街坊呢?我们一直盼着社区能旧貌换新颜,再全家搬回来。
听老街坊们说,近些年社区在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改善上可没少下功夫,拆了不少违章建筑,优化了全部管网。路平了,灯亮了,各项设施完善了。
听到这消息,我决定搬回来。那天,当搬家的货车驶入社区时,眼前的一切让我喜出望外——原先满天私搭的电线全部转入地下,暗淡的楼体都安装了保温层并重新粉刷……搬回来的那年冬天,我们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过团圆年,窗外冰天雪地,屋子里热气腾腾,这股“暖乎劲儿”,就是我的幸福感。
社区美起来了,人情味也更浓了。我的邻居多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退休工人,大家最怀念的还是曾经厂子里的奋斗岁月。现在,改造后的新家园融入了大量航空工业文化元素,老味道一点没丢。这不,9岁的孙子没事就拿着社区航模班的小飞机问我:“爷爷,怎么能让飞机飞得更高?”
看着他的小飞机冲向天空,我的思绪也“飞”到了蓝天白云间……
搬进“感恩楼”,圆了安居梦
讲述人:辽宁省抚顺市东华园社区居民 陈玉芳
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看着电视画面里总书记走进百姓家中,和老老少少亲切交谈的情形,我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4年前总书记来我家时的场景,隔着屏幕都感到一阵温暖。
我们抚顺有着百年煤炭开采史,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2018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东华园社区,到我家里唠家常,询问住房改善情况、退休金和社保能不能按时领取、看病方便不方便等。
我曾经是抚顺市第二纺织厂员工,原先住的旧房子是1996年单位分的福利房,60多平方米,受采煤沉陷影响,墙壁开裂严重,阳台顶棚上也经常掉下大块墙皮。那时候,我一到厨房做饭就心惊胆战。2017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我们全家搬进了东华园社区的新家,居住面积从60平方米扩大到94平方米,只添了4万块钱。楼里大多是像我一样从采沉区搬迁过来的居民,大家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心里别提多感动了。总书记来后,大家合计着给这栋楼起个名字,都觉得“感恩”这两个字好,于是,我们就叫这楼“感恩楼”了。
社区不但房子敞亮,服务也贴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去年开起来的,有食堂、超市、养老院,负责养老院老人们的一日三餐,也负责小区居民的三餐供应。每餐10元至12元,一荤两素配一汤,对80岁以上老人打七折,对70岁以上老人打八折,你说划算不划算。
社区里还建起了卫生服务站,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不用跑医院了。孩子上学也有着落,园区里就有双语幼儿园,出门10分钟就能到顺城区实验二小。
现在,我们是住得稳、吃得好,孩子们有工作,要说我们百姓的“幸福梦”,应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吧。
社区党建,美好生活“金钥匙”
讲述人: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党委副书记 金萍
都说老旧小区治理难,难就难在生活里零零碎碎的方方面面。我们多福社区始建于1981年,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大部分房子是三四十平方米的“筒子楼”,居民多是老人和租户。要想治理好,非得把大家拧成一股绳不可。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社区考察,在社区活动站同下岗工人、下岗再就业人员、退休老职工和社区干部代表座谈,叮嘱我们“老工业基地前些年下岗人员相对集中,党和政府要切实关心他们及其家庭的工作和生活,加强社区服务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让在就业创业上需要帮助的群众都得到帮助、在生活上需要保障的群众都得到保障。”九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实践,逐步构建了“党建引领、文化铸魂、社会协同、居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社区以每300户为一个网格,下设15个党支部,借助居民议事协商委员会和监督评议委员会,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让群众需求在网格里发现、资源在网格中整合、问题在网格内解决,形成“大家事大家议、大家管”的共商共治格局。
社区的凝聚力从哪里来?有一年中秋节,为了丰富居民生活,我们决定筹办“百家宴”。社区的党员骨干纷纷站了出来,挨家挨户登门拜访,邀请大家参加“百家宴”。很快,社区居民踊跃报名。当天的宴席上,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摆满餐桌,大家吃着饭菜、尝着社区专门准备的月饼,一起举杯赏月,其乐融融。
借助“百家宴”这一平台,我们不断扩大社区共建共治范围,通过“1+X”大党委工作机制,吸纳辖区内相关党政单位及公共服务类企业党员负责人、社区党员志愿者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现在,以党员为核心、群众志愿者参与的50多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社区,用志愿服务填补社区便民服务的空白。
这些年,我目睹了社区居民在基层党建的引领下,邻里互帮互助的巨大变化。社区党建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金钥匙”。接下来,我们会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时时处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刘勇、张胜、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陈坚 本报通讯员 李青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