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4日 星期三

    江西寻乌:

    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见习记者 王洋 本报通讯员 杨小安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4日 10版)

      【走进县城看发展】  

      在武夷山脉与九连山脉相交处的重峦叠嶂间驱车穿行,仍在沉醉于满目苍翠之时,一道由许多栋高楼轮廓构成的天际线跃入眼帘。

      寻乌县到了。

      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地的江西寻乌,是个山地占总面积75.62%的山区县。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著名的《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给这里留下了永铭史册的红色印记。

      进入新时代,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寻乌,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快车道,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显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先后获评第一批江西省美丽宜居示范县、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近几年是寻乌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进步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寻乌县委书记蓝贤林感慨地说。

      站在寻乌县城西北部绿荫覆盖的黄岗山公园山头极目远眺,山城美景尽收眼底——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条条街道宽阔通畅,座座公园绿意盎然。山下的客家小镇,中小学、幼儿园、商贸综合体、商业街、博物馆、住宅小区等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与青山相互辉映。“很难想象吧?过去这里缺少规划,房屋高矮不一,楼栋外立面残旧,道路排水不畅,群众意见很大。”寻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陈春发说,“这些年棚改后,规划建设融入了赣南客家建筑风貌,高标准规划路网、建设社区,通过做实山、水、林、湖、城、人六篇文章,实现了‘山中有城,城中有水’的山水格局。如今,小镇已成为市民游览、健身、休憩和置业的好去处、新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寻乌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山水客家韵、灵秀寻乌城”建设目标,推进生态修复山体、水体、绿地、卫生、环境五大治理,不断完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使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花香、处处见景”,极大改善了城乡面貌。

      走进寻乌县文峰乡岗背村,只见这里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科普学堂、农耕文化展示馆、亲子活动广场等场所被绿植簇拥,环境颇为优美。

      “这片蔬菜园原来只是一片撂荒地,到处都是杂草,现在经过改造建设变成了美景呢。”村民钟招娣说,以前的岗背村环境较差,这些年村里通过精心规划设计,组织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让撂荒菜园、荒废农田变成了农业科普园,把闲置资源变成了增收来源。

      岗背村的变化,是寻乌开展美丽宜居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寻乌县不断扩大美丽宜居乡镇、村、庭院的覆盖面,逐步形成全县“点上精美、线上出彩、面上宜居”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发挥了全县山水生态、田园风光、产业特色等资源优势,坚持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打造精品特色相结合,规划建设起美丽宜居示范带,让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寻乌县县长何善祥介绍,近三年,寻乌累计新增造林17.2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2.37%;目前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县、乡、村各级饮用水水质合格率100%。

      “要实现美丽宜居,不仅要让群众增产增收、要让城乡环境优美,还要推动形成和谐、健康、向上的文明风气。”寻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永强说,近年来,文明实践活动成了培育城乡文明新风的“净化器”,一是陈规陋俗进一步破除,乡村赌博、厚葬薄养等不良习气得到有效遏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问题基本消除;二是传统美德进一步彰显,通过开展身边好人、新六星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树起了精神文明的标杆,激发了群众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提升了群众的精神面貌。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如今的寻乌儿女,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行,让自己的家园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见习记者 王洋 本报通讯员 杨小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