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4日 星期三

    文化点亮新城 品牌赋能发展

    第一届“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奉贤”而来

    以新江南文化 打造江南新城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4日 12版)

        上海之鱼

        东方美谷核心区

        三园一总部

        博物馆

        青溪老街望海楼

    【 论坛简介 】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员会、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宣传部、上海博物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一届“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于8月24日至25日在上海市奉贤区举办。

      本届论坛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邀请行业精英、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奉贤金海湖畔,溯寻新江南文化之缘起,梳理新江南文化的时空坐标,立足新时代背景,着力塑造“新江南文化”品牌,为新江南文化的研究带来思考和启迪。

      高峰论坛以“1个主论坛+5个平行论坛”的方式举行。主论坛将通过自媒体、直播平台、各大网站进行同步直播。届时,欢迎网友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直播互动。

      主论坛:

      传承与创新——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

      平行论坛一暨“慈善孝贤”五地论坛:

      以“家文化”建设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平行论坛二:

      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

      平行论坛三:

      新江南文化与城市软实力

      平行论坛四:

      从江南城市建设阅读江南文化意蕴

      平行论坛五:

      走进奉贤探寻江南史前文明演进

      从2022年起,“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将每年在上海奉贤举办。继“传承与创新”主题后,将陆续聚焦“融合与创造”“演绎与传播”“生产与生活”“梦想与未来”等主题展开。奉贤区要着力将“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推动长三角传统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合作平台、用江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平台。

      何为新江南文化?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神韵魅力所在,新江南文化则是在传承三种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它在奉贤的贤美文化中浸润生长,也将是奉贤新城魅力所在。

      作为上海2035重点推进的“五个新城”之一,奉贤新城立足“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发展定位,将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综合性辐射服务功能的节点城市、上海南部中心城市。立足上海发展的空间布局,奉贤新城在指导理念、战略定位、空间格局、交通网络、发展模式等方面,正进一步集聚世界智慧,勇创新城之“新”,加快“新城发力”,全力打造人民城市新典范。

      奉贤新城规划面积67.9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依托天然水系、环城林廓等自然禀赋,这里以“十字水街”连接古镇遗存,形成“百里运河、千年古镇、一川烟雨、万家灯火”的新江南水乡景致,致力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城市建设中,奉贤坚持以高品质作为建设标准,打造可阅读的建筑,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师和团队在这里留下了精品力作。

      作为上海“五个新城”之一,奉贤新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江南文化,以文塑城;创新性塑造新江南文化品牌,以文立城;从与兄弟区域的竞合关系和差异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奉贤新城发展实际,进一步丰富、明确、阐释新江南文化的内涵外延、呈现形态和方向趋势,打造城市独特IP,以文强城,从而更好回答好新城“新在哪里”的实践命题。

      以塑造新江南文化为突破,奉贤提出,积极传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基因,更加凸显新江南特色、新江南标识、新江南内涵,打响城市软实力品牌,打造更富独特魅力的人文之城。通过文化创新,助推奉贤新城主动融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全面建设新城市、繁荣发展新农村、巩固壮大新经济,着力抓好“融合构建大生态、加快建设大交通、提升发展大民生、全面拥抱大数据”四大重要支撑,让城市更具吸引力、竞争力、创造力。

      以弘扬贤美文化为出发点,奉贤明确,传承开放包容、敢为人先、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江南基因,深入探寻贤美文化的历史根脉和演进路径,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

      “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在这样的思考和实践下应运而生。奉贤新城将以打造“上海文化”品牌为契机,立足新时代背景塑造新江南文化品牌,以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振兴之路,以新江南文化激发奉贤新城建设发展新动能。

      2022年度第一届高峰论坛的主论坛,将围绕“‘传承与创新’——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主题,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和奉贤区委书记李政将致辞,由奉贤区委副书记、区长袁泉担任主持,邀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熊月之,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张鸿雁,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陈野,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作主旨演讲。

      奉贤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多年来一直维持着家风建设的传统,滋养了当地的“家”文化。平行论坛一暨“慈善孝贤”五地论坛围绕“以‘家文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主题,邀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周旺作学术主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副院长沈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肖瑛,浙江省慈溪市、嘉兴市嘉善县、绍兴市上虞区、湖北省孝感市等地宣传部门领导,奉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向义海,奉贤区南桥镇党委书记等领导开展交流研讨。

      以田园生态为底色,瞄准“奉贤是个大公园、村村都像度假村”的目标,奉贤走出了一条国际大都市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平行论坛二围绕“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主题,邀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熊易寒作学术主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姜晓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熊万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乐天等专家学者,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黎而力,奉贤区委副书记骆大进,奉贤区青村镇党委书记等领导开展交流研讨。

      软实力是实力之基。奉贤通过把新江南文化融入新城建设中,着力营造一座人性化、人文化、人情味的人民城市。平行论坛三围绕“新江南文化与城市软实力”主题,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作学术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田兆元,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导沈昕,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院民俗与非遗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丰明,上海海洋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宁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阅江学刊》执行主编、编审渠红岩博士,江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语言文化中心副主任余红艳等专家,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蓓英等领导开展交流研讨。

      江南文化底蕴离不开建筑的符号化表达,奉贤特色建筑的背后展现了新江南水乡风韵。平行论坛四围绕“从江南城市建设阅读江南文化意蕴”主题,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作学术主持,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宁越敏,同济大学资深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化传播中心首席专家王国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郑崇选,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城乡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孙洪刚,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王晓静等专家开展交流研讨。

      奉贤古以三冈成陆,现已发现的柘林古文化遗址、江海古文化遗址证明,奉贤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平行论坛五围绕“走进奉贤探寻江南史前文明演进”主题,邀请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作学术主持,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院教授王张华,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博士熊建雪,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黄翔等专家,奉贤区政协副主席邵惠娟,以及奉贤区柘林镇党委书记等领导开展交流研讨。

      高峰论坛同时设置了李窑村、淳之文化、九棵树、博物馆等特色点位参观配套活动,邀请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沉浸式体验新江南水乡景致,感受奉贤新城“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无限魅力。

      “传承与创新——‘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的顺利召开,将为擦亮“新江南文化”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江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更多新动力。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