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努力提升群众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立德树人是美育工作的重要任务。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学改革、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管理机制及育人成效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回顾高校美育发展这十年的工作,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不断进行内在融合,广大教师有意识地将民族认同感、家国理想等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突破艺术教育过去的单一功能,打通单一艺术课堂的边界,创立了以跨学科大课堂、美育主题讲座、编创红色经典作品为主要形式的高校美育思政生态教学体系,提升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美育赋能。十年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美育润物无声地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环节,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果。比如,全国各地建设了一批由政府主导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育示范村,形成了以文化礼堂、文化庭院、乡土文化特色展馆等为代表的美育阵地,已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多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通过鼓励艺术家、高校师生以“美育师”的身份走进乡村,打造了一批诸如“中国乡村小学音乐教室”(贵州)、美育乡村支教(北京、四川、广东等)、乡村美育夏令营(福建、江西等)的乡村美育项目。通过这些乡村美育实践,让艺术走进了田间地头,让乡村的孩子们在美的滋养下快乐成长,美育之花在广袤乡村精彩绽放。
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过去十年,它们不断延伸服务手臂,拓宽服务领域,已经从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展为市民身边的美育课堂,并与大中小学一起构建起全民美育系统。以美术馆为例,如今的美术馆早已不拘泥于绘画、雕塑等架上作品的单一展示,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也都被“请进来”,朗朗的歌声、翩翩的舞姿,使美术馆“惊艳”打开,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不仅扩大了美术馆的“朋友圈”,也输出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此同时,很多美术馆还“走出去”,线下线上实现馆藏资源的美育转化。艺术作品、艺术展览、艺术活动进入校园,通过文教结合、馆校合作,打造出美育资源的共享平台,为学校美育注入艺术的活力。很多美术馆还“走”进社区,为社区带去巨幅墙绘、楼道美化,不仅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微更新,也让社区洋溢着艺术的气息。
文艺作品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好的作品像阳光和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作品表现美、创作美、引领美,帮助个体实现审美的提升、情感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为全民美育提供了丰厚的艺术滋养。比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艺术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融写实于写意,以写意来升华写实,浪漫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征程;复排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把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信仰的忠贞笃定作为叙事重点,努力构建颇具女性色彩的美学风格,把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和女性之美深深镌刻在时代丰碑之上;原创歌剧《长征》《青春之歌》、原创舞剧《冼星海》等作品书写了个人与时代、人民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关系,在润物细无声般的浸润中,让观众感受美、体验美。
总之,十年来,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美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美育的种子开始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
(作者:张璐,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