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1日 星期日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⑫】谢芳:青春不老 激情永驻

    作者:本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1日 01版)

        谢芳近照  光明图片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⑫】

      一次电视采访中,主持人请谢芳留下墨宝,总结自己的表演生涯。谢芳拿起笔,不假思索,写下五个字——无私亦无畏。

      无私,把所有心思献给电影,戏比天大,艺如登高。即使一个背影、一句台词、一滴眼泪,也要满怀热情、全心投入,“时刻沉浸在角色里,不能有丝毫杂念”;

      无畏,角色不是木偶,表演需要创造。“我在表演上没有任何条条框框”,“艺术讲究真,自然了、放松了,戏就好看了”。

      这是谢芳的表演哲学,也是她对所钟爱电影的真情告白。

      如今,“青春”代言人谢芳,已是87岁高龄。年华老去,初心犹存。那些银幕形象、那些英雄角色、那些拍摄往事、那些表演摸索,依然镌刻在她记忆的电影里,平实而清晰,隽永而深刻。

      聊起电影《青春之歌》,记忆和情感的闸门瞬间打开了。《青春之歌》是谢芳的成名作,也是处女作。1959年年初,为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把小说《青春之歌》拍成电影,在全国征集选拔饰演林道静的演员。当时,谢芳还在武汉歌舞剧院前身中南人民艺术剧院唱歌剧,导演崔嵬曾兼任过院长,对她有印象,便推荐她来试试戏。

      “跟每次接受新任务一样,我不畏怯,既然是试镜头,就有试上和试不上两种可能。试上咱就演,试不上就回来演歌剧。”她的心态很坦然,没想过拍电影会带来什么改变。

      谢芳至今仍清楚记得那个场景:早春三月,北京依然很冷,她穿着白色短袖旗袍,坐在水银灯下,周围一片漆黑,尚未搭上布景的摄影棚,显得格外沉寂。她极力克制由天冷和紧张带来的颤抖,按照自己的理解做着动作……

      等待的过程,漫长而煎熬。用老演员还是让新人上,各方也在博弈。当导演最后宣布起用新人时,谢芳心里的石头才落下。也是这次电影首秀,让她深刻习得:好电影是怎样炼成的,好角色是如何培育的,好演员是如何锻造的。

      海上的风呼啸着,怒涛撞击着海岸,一个单薄的身影迎着风朝向海,从凶险的礁石上,纵身一跃,没入海中。这是影片开场处的林道静,也是谢芳最早开拍的重头戏。她必须从浅水处,涉过没腰的海水,到一块礁石上去。为了拍好这组镜头,她在海水里泡了好几个小时。当镜头拍完,换好衣服往回走时,她突然两腿无力,一下跌倒在地上。

      谢芳体会到,演员不是跑腿的,唠嗑的,游玩的,轻轻松松,唾手可得,而是苦力工,吃的是苦力饭,干的也是苦力活。

      无论是夏日里穿着棉袄在几千瓦的灯下炙烤,还是深秋初冬之际,穿着单薄衣衫在雨中漫步,谢芳毫无推辞,亲自完成,从不用替身。“不仅如此,演员还要排除一切干扰,把情感高度集中于情境之中,按照剧本提示,达到真情实感最高峰。”

      流泪是演员的基本功。镜头一推,马上流眼泪,谈何容易。谢芳加倍用心,一场流泪戏,“情绪准备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早了,容易枯竭,一遍不如一遍;晚了,工作人员等待时间长,演员就会有负担,情绪容易涣散”。

      电影中,林道静和丈夫余永泽决裂后,丈夫摔门而去,留下林道静独自站在窗前,呆立凝神,黯然泪下。拍摄时,导演把全部灯光打开,等着她的情绪。谢芳心想,假如她的爱人不再理她,离她而去,她会怎么样呢?想着想着,泪水就流下来了。这也成为电影的经典镜头之一。

      1959年10月1日,《青春之歌》在北京公映,反响极为轰动,电影院全部爆满,很多影院24小时放映,昼夜不停,观众甚至通宵达旦排队买电影票。

      此后,谢芳又先后主演了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连同《青春之歌》,被观众称为“青春三部曲”,“青春”“知性女性”,成为谢芳表演的代名词。

      作品是演员的生命。谢芳记得谢晋导演说过,拍一部电影好比手捧一窝水,自始至终要做到滴水不漏,如果东洒一点,西洒一点,最后水都漏完了,电影也就砸了。谢芳把它当座右铭,每次表演都如高空举水,小心翼翼、精益求精。

      1961年,周恩来总理提议评选电影界“新中国人民演员”,最后评出22位,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谢芳位列其中。

      谢芳爱电影,爱表演,也创造了很多经典角色,但她并不是科班出身,没经过任何专业训练,“我扮演的角色来自生活,衡量角色言行是非标准也在于生活”。

      拿到剧本后,谢芳都会仔细揣摩台词动作,跟日常生活对照,好的进行渲染,尚好的加以润色,不合理的,跟导演商量,予以修改。“台词要发自人物肺腑,去掉旁枝剩杈,尽可能做到惜字如金,弹无虚发。”

      从生活中来,还要到生活中去。拍摄《舞台姐妹》时,主创团队专门请教袁雪芬等越剧表演艺术家。谢芳发现,戏曲演员经过严格训练,言语彬彬有礼,行走落座皆温文尔雅。为了找人物感觉,她坐公交时,还仿效过多次……

      谢芳有自己的创作方法论。在她的自传里,记录了很多想法、摸索、感悟,所有来自生活的表演法则——

      “演员在拍摄过程中时刻温习剧本,做到心中有数,就像乐队指挥十分熟悉他的谱一样,知道哪一乐章可以蜻蜓点水,哪一乐章必须全力以赴。”

      “演员收到剧本,好比得到一块布料,首先将其披挂肩头,看看花色品种是否顺眼,是否符合穿着者的身份、年龄、爱好,然后便是动用刀剪、量体裁衣。”

      “缺少体验和表现被称为形式主义,而没有表现的体验,我把它叫作自然主义。如何将体验和表演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演员一辈子要努力的事情。”

      生活中的谢芳低调朴素、热情豁达,有事从不藏着掖着。

      导演江平与谢芳是忘年交。许多年前的一天,他去电影洗印厂门口的小馆买便当,忽然发现,谢芳和张目坐在窗边,一碗炒面、一盘卤菜、一碟花生米,你一言,我一语,夕阳西斜,透过玻璃窗,把老两口照得金灿灿。一问才知,那天是谢芳的生日。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曾写文章说:“谢芳应该写一本《林道静·陶岚·竺春花》,集中谈这三个角色的创造,没有来自第一手的详尽之作,中国电影美学的研究就难以深入。”

      谢芳看后疑惑:“我还能让电影美学研究深一点儿?”她转头问老伴儿:“啥是美学?”

      “我给你查查《辞海》。”老伴儿起身找书。

      “哦,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老伴儿指着书说。

      谢芳思忖:“那演员美的原则是啥?”

      沉默片刻。“我找到答案了。以前叫又红又专,现在是德艺双馨,德在艺前。也就是说,不论任何事,首先要看是好还是坏,是否对人民有益。”谢芳满意地笑了。

      (本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