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0日 星期六

    他们,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雄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0日 03版)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发布了2022年“最美医生”名单,丁仁彧、马文义、许润三、孙宁、张静、周行涛、胡敏华、高琪、管向东、潘凤等10名个人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光荣入选。

      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当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中外记者见面会,2022年“最美医生”代表与媒体见面并分享了他们的从医经历和体会。

    我收到了一份最好的“医师节”礼物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此,向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见面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说,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向往和追求。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义无反顾冲上一线,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坚决阻断疫情传播,赢得了高度赞誉。

      2020年2月2日,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带领的150名队员组成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奔赴武汉,在武汉奋战了56个日日夜夜。其间,丁仁彧和队员们一共救治了129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而一位名为“小飞”的患者,至今仍给丁仁彧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小飞”病情危重,有双肺“磨玻璃”阴影,病情进展快,接连出现白肺、气胸等情况,队员先后给他进行了经口气管插管,还有有创机械通气等救治措施,但是患者还是存在着严重的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为此,团队给“小飞”做了ECMO,并专门成立了ECMO救治小组、特护小组,只为让这个只有35岁的年轻生命能继续活下去。

      “救治的过程中,‘小飞’经历了感染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还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多部位血栓、脑出血等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ECMO先后用了26天。”丁仁彧说,并发症发生后,队员们一起努力,把“小飞”一次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最终使他转危为安。

      “昨天我收到了医师节最好的一个礼物。”见面会现场,2022年“最美医生”丁仁彧感慨不已,“小飞”的爱人带来女儿发给丁仁彧的一段语音,祝他医师节快乐,“当时听了这个语音,我也特别感动,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哥哥,你好帅,我们一起继续加油吧,等我长大了找你玩哟!”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厅的现场,“罕见地”出现了一个稚嫩、清脆、灵动的童音,经由手机扬声器、见面会话筒传到了在场记者的耳中。

      朴实的话语,稚嫩的声音,传递着医患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正是有像丁仁彧这样一大批躬身奉献的医务工作者,人民健康才得到了倾心守护。

    希望手术越做越好,越做越少

      3月1日颁布的医师法规定了医生、医护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科普宣传、科普教育。

      2022年“最美医生”代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表示,对他自己来说,在眼科领域做了30多年的医生后,非常显著地感受到,这些年近视患者越来越多,近视手术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也越来越多,并且有低龄化、高度近视发展的趋势,“因此,我觉得,必须要前置,抓住‘防’的源头。”

      “对孩子们来说,要非常亲切友好,有很多形式,但是一定是贴心的,一定是他们能够感受得到的。”为此,周行涛成立了一个儿童“近视小飞侠”的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并在上海做成了一个“品牌”,很受大家的欢迎。

      同时,为了强调专业性,在国家卫健委支持下,周行涛等人成立了“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防控小分队”,鼓励凝聚更多眼科专家下沉一线,用专业性、科学性做好科普。

      “大家都希望能有儿童近视防控的眼药水,最好是神乎其神的眼药水,但是最好的眼药水是健康科普。”作为医院院长的周行涛平时工作繁忙,但还是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益、科普工作中。同时,作为一名手术医生,周行涛希望手术越做越好,越做越少,“防住了源头就可以做得少了”。

    “那一瞬间我很感动”

      2022年“最美医生”代表、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马文义,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泽库草原,一干就是27年,不仅为牧民祛病疗伤,还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曼巴小马”。

      马文义说,泽库县牧民群众居住比较分散,五年前,很多诊疗技术比较欠缺。这几年,在党和国家对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力扶持下,藏区的医疗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个患者,马文义记得非常清楚,当时,这位患者38岁,因外伤导致腹腔多发性脏器破裂、失血性休克,生命垂危。“当时我们医院以最短的时间,建立中心通道,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做完手术之后,一家人很感动,哭着拉着我们的手说:‘谢谢你们,如果送到上级医院诊治,在半路上肯定就生命垂危,来不及救治了。’”

      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这是国家近年来在健康领域的一项重要规划。马文义坦言,高原牧区人才不好留,为此,医院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现在,医院已经有了带不走的强有力的人才团队。

      马文义表示,近三年来,他所在的医院开展了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以及妇产科的一些腔镜手术,都在全腔镜下完成,这对县级医院而言,能力上提升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县医院现在已经能做到一般的常见病在县域内治疗,给患者消除一些额外的负担。

      “我在藏区工作了二十多年,我跟这片草原、跟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如,我给当地老百姓做诊疗、做手术的时候,他们见到我都会把帽子摘下来,摘帽在藏区来说是很高的礼仪,那一瞬间我很感动。”马文义说。

      (本报北京8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张亚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