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5日 星期一

    答好高温下的城市公共服务考卷

    作者:陈民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5日 07版)

      【专家点评】 

      “城,所以盛民也。”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城市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他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今年,在一些省区市,持续高温天气炙烤着大地,环卫、建筑、电力等传统行业的户外劳动者,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坚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都面临着高温考验。面对这道考题,各地纷纷交出了富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用足绣花功夫,在细微处彰显城市温度。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要想更好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必须转化城市工作的思维方式,从建设大平台、大广场、大场馆转向开展小切口、小改革、微创新。在湖北宜昌,因工地位置限制难以搭建遮阴工棚,便创新推出“纳凉公交”,把闲置公交车作为避暑专车,供建筑工人们纳凉午休;在浙江嘉兴,全市在完成239座公共厕所改造的基础上,将其中113座建成现代化“驿站”,提供免费饮水、图书借阅、医疗急救、爱心义诊等,让奔走忙碌的人们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务……一枝一叶总关情,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的微改革、微创新,让群众获得感成色足、幸福感可持续、安全感有保障。与此类似,北京在发布气象预报的同时发布“蚊虫叮咬指数”和花粉监测预报,为市民提供更加贴心的生活服务;遍布深圳龙华区的“暖心柜”分为爱心区和兑换区,前者向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员等群体免费提供,后者则可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相应物品。这些举措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都考虑到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解决了群众的小诉求和“微心愿”,充分展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善用新技术,在行动中表达城市态度。夯实城市治理的基层基础,关键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现实关切。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政务应用的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对于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来说,不能只是坐等群众上门表达诉求,而是要善用新技术新手段,主动感知群众冷暖,敏锐捕捉百姓诉求。比如,浙江宁波推出积水地图,实时显示城区低洼路段、下穿立交等区域的积水信息,并将积水数据和地图导航相结合,方便公众随时查询;在北京经开区,企业办事员和居民只要打开手机查询智慧政务地图,就能知道1000多项政务服务在哪办、如何办;在深圳,一些路段推出智能信控系统,实现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转变,大幅提升主干道高峰期通行效率……实践证明,只有数据多跑路,群众才能少跑腿;只有变“群众找服务”为“服务找群众”,才能为百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今后,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让城市更加美好、更为贴心。

      (作者:陈民,系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张国圣、赵秋丽、冯帆、耿建扩、陈元秋、夏静、张锐、张哲浩、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黄汉鑫 本报通讯员 徐梦玲、沙红翠、郭妍君、赵元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