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世界著名的商贸通道,是沟通中外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究竟有多少条线路?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处于何种样态?日前,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明清宫藏丝绸之路档案图典》(以下简称《丝路图典》)发布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魏洪涛,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孙森林,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等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聚焦《丝路图典》编撰、史料价值以及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线路与存在样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近年来,“一带一路”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于2016年组织策划“明清宫藏丝绸之路档案的整理与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明清两朝中央政府所藏丝绸之路档案的系统整理和深入挖掘,阐释明清时期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实况,从档案文献角度揭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文化内涵。课题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20年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1年列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学术项目。李国荣、鱼宏亮等课题组成员,历经6年艰辛努力,对明清宫藏7万余件中外关系档案进行甄选梳理,围绕丝绸之路课题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系列化开发:在档案整理方面,建立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档案数据库;在编纂出版方面,精心推出《丝路图典》;在学术交流方面,2016年以来每年联合主办一次“一带一路”文献与历史研讨会;在成果推介方面,自2019年开始在《历史档案》杂志开设“明清丝路”专栏,已陆续刊发课题研究成果20余篇;在学术著述方面,课题组集体撰写了《明清宫藏丝绸之路档案研究》专集。
作为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的《丝路图典》,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中国历史研究院合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课题组依据原始宫藏档案,深入研讨明清两朝中外交往的历史脉络,最终梳理出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八条线路。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分为过江之路、高山之路、沙漠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洋之路、南洋之路、西洋之路、美洲之路。每路一卷,总共八卷。《丝路图典》将档案编纂与学术研究密切结合,通过总序言、海陆两编前言、各路导言等总共12篇学术导读以及每件档案的考证解析,揭示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历史详情,对于丝绸之路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明清宫藏丝绸之路档案的整理与研究”课题成果多有学术创新,它凿通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长廊,证实了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提升了丝绸之路的研究层次。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档案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具有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学术研究的创新性、课题开发的时代性,必将有效助力丝绸之路历史研究。大家认为,该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成果是首次对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所形成的丝绸之路档案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证。从丝绸之路视角对明清宫藏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档案进行了全面整理和甄别选编,且有不少档案系首次公布,从而为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厚重基石。《丝路图典》结构严谨,且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以明清中央政府的原始档案阐释明清时代的丝绸之路,从王朝视角和国家层面来透析古代丝路具体样态,更有权威性,更具系统性。
其次,该成果解决了明清时期是否仍然存在丝绸之路的历史疑问。以往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大多关注汉唐时代,课题成果通过巨量档案确凿无疑地揭示,丝绸之路在明清时期尽管不同时间段有起有伏,但并没有中断,而是实实在在地一直在延续和伸展。
再次,该成果推出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八条线路的学术新说,是对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创新。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往大多认为只是西行的陆上丝路和自南海下西洋的海上丝路。课题成果表明,随着工业时代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明清时期海陆丝绸之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八条线路,全面展现出15—19世纪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大格局。
最后,该成果勾勒了历史与现实相通的时空走廊。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八条线路构成了中外海陆交通脉络,具有较大的历史延续性。《丝路图典》的出版,是挖掘馆藏档案资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动作为,研究和总结明清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交往和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经验,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文献支撑,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伍媛媛、浔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