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4日 星期日

    酷暑山火熬苦夏 “暂停键”后再反思

    作者:本报记者 何 农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4日 08版)

      【记者连线·俄乌冲突影响下的世相】

      法国今夏酷暑难当。加上俄乌战事带来的能源危机,政府破天荒地实行了限水令、限电令等一系列法国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措施。在全法96个省当中,有93个省实行限水令,对用水量大的行业,比如洗车、高尔夫球场等限制用水。议会还专门通过法律,要求开空调营业的商店要做好大门的封闭措施,以避免冷气流失、加大用电量。以前法国人引以为傲的城市夜景也消失了,法令要求装饰用的灯光照明设施必须在一定时间之后关闭,以节约用电。

      针对夏季用电量相对较高的空调,政府没有出台新的有针对性的法律,因为空调在法国居民和办公场所并不普及。根据法国国家经济统计研究院的数字,法国只有1/4的家庭安装了空调。对生活在北部的人,比如巴黎人,这个数字好像有点高得离谱,因为几乎没有看到哪家的住宅安装有空调。但实际上,在南方比如马赛,这个比例达到了47%。南北的气温差异造成了空调使用数量的区别。

      法语中也有类似“祸不单行”的谚语。一方面是持续的酷暑、干旱,另一方面是山火、森林大火频发。据不完全统计,入夏以来,法国已经发生了十几起规模较大、损失惨重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的大火,以至于消防员成为这个夏季最为辛苦忙碌的职业。前不久,离著名酒城波尔多不远处的旅游胜地边上发生森林大火,烧了十几天,连远在巴黎的消防员都不得不赶去参与救火。大火造成的烟雾,甚至随风飘到了几百公里以外的巴黎市区。

      根据法国农林渔业部网站的数字,法国约有1700万公顷的森林,每年发生约4000起大火,使法国平均每年流失11000公顷面积的森林。至于今年山火频发的原因,有人说是干旱酷暑高温导致的,也有人说不排除人为因素。一种怀疑说是牧羊人故意放火,希望能够烧掉树林,来年长出新草,为他的牧羊事业提供便利;另一种怀疑说是与房地产开发商有关。很多森林山地受政府法令保护,不允许开发成房地产,而一场大火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甚至,另有一种怀疑说是消防员自己所为。法国的消防员系统,一部分是政府、军队的公用系统。这些人有固定的薪水,能按时晋升。这部分人大概约5万人。另一部分则是大量的志愿者,数量约20万人。他们平常有自己的工作,但经常接受消防训练,在需要的时候就应征参与救援。有人怀疑是这些消防员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彰显其重要性或出于保护其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故意放火。不知道这种怀疑有多少证据,否则对这些关键时刻迎难而上浴血奋战、甚至搭上了健康和生命的消防员来说,真是莫大的伤害。

      其实,消防员整体上是法国人心目中最受尊敬的职业,多次的民意测验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对一个儿童而言,问他长大之后最想从事的职业,回答“消防员”的占比一直都是最高,特别是在男孩当中。

      一方面是酷暑难当、山火连连,伴以能源危机和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国内外游客为今夏的法国经济注入了巨大的动力。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两年以来都没有见到什么游客的法国各大旅游胜地今夏突然人满为患。原因无他,全世界的游客都憋闷太久了!许多旅游业从业人员,他们当中包括卢浮宫旁边纪念品商店的店员和埃菲尔铁塔附近餐厅的老板都惊呼,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游客!最终统计数字尚未出炉,所以还不清楚这种印象是两年没有见到游客而产生的错觉,还是旅游人数确实创了历史新高。

      也许是因为两年多来的疫情,已经使一些旅游地的居民们习惯了安静和不被打扰,以至于他们对今夏突然爆发的游客潮感到十分不适应。虽然两年的疫情,使法国旅游经济损失惨重,但却为常年被现代旅游所污染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不能不看到,全球化下的旅游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毁坏社会生存状态。这里说的不仅是空气质量、水质量等自然生态,而且还包括人们的社会生存状态。譬如,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按自然状态生存的小村和那村里边生活的居民,由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变成旅游工业的产品,或者说成为这个产品链条上的一部分。全球化和工业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许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方便和生存手段的进步,但却使他们永远地丧失了原始的、非商业的、非功利的状态和心境。

      如果没有这两年的疫情,如果全球的经济社会运转没有被摁下“暂停键”,也许大家就不会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这些,也就没有机会反思。

      (本报巴黎8月10日电 本报驻巴黎记者 何 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