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手艺47】
“锦衣旗袍诗,曼玉花样时。”旗袍,从小就美进了我心里。姥姥是满族传统的大家闺秀,一身蓝色旗袍定格了她的端庄与优雅。从小到大,姥姥也以旗袍打扮我。
后来,学习服装专业的我拜满族旗袍制作技艺传人刘淑芬为师,承袭了这门在吉林市延续三百多年的老手艺。
制作满族旗袍的料子,有主辅之分,材质相近,又薄厚有别,搭配起来才会相得益彰。裁主料时,要从料子上抽一根丝,俗称“抽丝断料”,而后,用针把料子固定在案板上,熨平整了再裁剪,以正衣料。备好的料,不能立马缝制,要先经刮浆,这浆须刮得均匀、薄厚适宜。
满族旗袍,源于“旗人所着之袍”,富有传统与民族风味。它轻剪裁、重装饰,一件袍子要在领口、衣襟、袖边等多处进行滚、镶、嵌,多则“十八镶滚”。有时还要拼接,接缝处也需镶嵌花条。经精雕细琢后的袍上图案,纹样丰富,有龙凤、祥云、花鸟等,讲究的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2010年,我和刘淑芬老师一起,纯手工还原了一件清朝宫廷旗袍,在上海世博会展示时大放异彩。我就想,如何让满族旗袍这朵惊艳了岁月的花朵重新绽放?还是要让它从锦绣华服回归寻常布衣!
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满族旗袍受到时代潮流冲击,成品也不热销。我尝试“面料再造”,在保留传统样式基础上,创新图案造型等装饰元素,让它更有生活气息,很受年轻人欢迎。
(本报记者任爽、本报见习记者李层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