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3日 星期六

    兴化大地上的木兰溪,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从“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3日 09版)

        “鱼米之乡”兴化平原 蔡昊摄/光明图片

      【生态聚焦】

      作为福建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发源于戴云山脉,干流全长105公里,经莆田城区流入大海。

      木兰溪流域雨量充沛,水位季节变化大。由于河道弯曲、断面狭窄等因素,只要上游一下大雨,下游就水流漫滩,引发洪涝灾害。当地的民谚有“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之说。变水害为水利,成了当地百姓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木兰溪的治水故事,跨越千年。

    千年沧桑,人民期盼根治水患

      距离木兰溪入海口约25公里处,一座200多米长、形如钢琴的拦河坝正演奏着悠远恢宏的“水上奏鸣曲”——这就是被誉为福建“都江堰”的木兰陂。

      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它展现了古人治水的决心和智慧,基本驯服了河海交攻、水流漫野之灾,却并没能让莆田人民彻底告别洪水的袭扰。“特别是木兰溪上下游落差大,上游来水速度较快,如果碰到天文大潮和强降雨,就会形成洪、涝、潮三碰头,并且下游河流多达22个弯道,洪水极易在两岸形成漫溢,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四级调研员陈文棋已年近60岁,再过几个月就将退休的他与木兰溪结缘整整30年。根据1952年至1990年的资料统计,木兰溪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发生一次中洪水,小灾几乎年年有。

      莆田市荔城区新溪小学创办于1968年,原址位于木兰溪北岸,第一次搬迁在1973年,第二次搬迁在1999年,两次搬迁均因学校被木兰溪洪水冲毁。

      1999年10月,第14号强台风导致木兰溪洪水泛滥,莆田将近6万间房屋倒塌,45万亩农田被淹。回忆起当年的受灾情景,老校长郭亚煌记忆犹新:“学校大部分房子都被洪水冲倒,所幸那天是周末,学生和老师基本不在校,但还是有位老师没能及时撤退,被围困在已倒塌半边的宿舍楼内。危急时刻,是抢险救援队员冒着危险把她从洪水中救出来……”

      壶公山脚下的蒲坂村,地处木兰溪下游南洋平原,河道纵横,地势低洼,一到汛期就陷入被淹的困境。对于1999年那次突如其来的超强台风,蒲坂村原党支部书记郑仁明历历在目:“当时整个村庄受灾严重,房屋倒塌,村民拖家带口四处投靠亲戚,村里的经济损失惨重。”

      灾情牵动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的心,他第一时间来到莆田,走村入户慰问受灾群众,并郑重提出:“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1999年12月27日,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的那天,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木兰溪,参加当年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义务劳动,强调“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木兰溪防洪治理工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莆田人民根治水患的千年企盼一步步走向现实。

    “豆腐上筑堤”,“安全之河”终建成

      20多年来,木兰溪经历了防洪安全治理、生态治理、全流域治理三个阶段。其中,1999年到2011年是防洪安全治理阶段。

      软基河道、弯多且急、冲刷剧烈,建设一道能抗御30年一遇洪水的堤防,工程技术上必须“裁弯取直,新挖河道”。“其中最突出的是两个技术难题:一是木兰溪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畅,裁弯取直后抗冲刷难度巨大;二是木兰溪处于沿海淤泥地质带,在此基质上筑堤,无异于在‘豆腐上筑堤’。”陈文棋强调。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关心、调研木兰溪的治理工作。他请来国内权威水利专家,找到“软体排”技术,通过了水利部的技术鉴定;他推动全国首个“软基河道筑堤”物理模型实验,让“裁弯取直”对自然原生态的影响降到最小,并在木兰溪张镇段成功试验。

      2003年,木兰溪“裁弯取直”工程完成,原来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为8.64公里。2011年,两岸防洪堤闭合,洪水归槽,结束了莆田市主城区对洪水不设防的历史。

      “溪流活水润英才,新蕾清香萦绛帐。”悬挂在新溪小学成蹊楼前的一副对联,讲述着学校和木兰溪的渊源。“新学校是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关心下重建的。”新溪小学校长陈建新说,1999年10月学校被洪水冲毁后,习近平同志来到学校视察受灾情况,慰问学校师生,并指示有关部门迅速重建学校。历经11个月的攻坚,2000年9月,学校搬迁至现址。而随着木兰溪防洪安全治理的展开,学校再未受洪水侵扰。“为此,学校师生努力践行习近平同志的科学治水理念,确立了前瞻性的办学主张——让每一个生命都得以绿色成长。”陈建新说。

      如今的蒲坂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盖起小洋楼,条条道路干净整洁,所到之处皆呈现崭新的面貌。记者发现,在旧的蒲坂小学旁有一棵亭亭如盖、枝繁叶茂的榕树。“这是1999年12月14日,习近平同志到蒲坂村检查安置房建设情况时,亲手种下的。如今,它在供村民休闲纳凉的同时,也见证着木兰溪治理后沿岸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郑仁明动情地说。

      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木兰溪已由原来的“水患之河”变为“安全之河”。莆田也从“福建省内唯一一个对洪水不设防的设区市”,变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由“怕”变“爱”,“生态之河”绿色惠民

      驯服“水患之河”后,还要让河水变清、两岸变绿。党的十八大以来,木兰溪进入生态治理阶段。

      盛夏时节,行走在穿城而过的木兰溪河畔,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不时有白鹭掠过清澈的水面。“莆田市创新木兰溪治理理念,在生态治理方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改良修复河床河滩河岸。”陈文棋告诉记者,2012年12月,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总面积为18025公顷,通过截污收污、清淤清障、生态引水等,让399条内河与木兰溪互联互通。

      围绕木兰溪进行的生态建设,最终变成让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祉。

      作为生态景观的核心,莆田倾力打造65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其内部溪流、农田交错,荔林密布,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水乡风情。

      在整合山水自然优势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基础上,莆田又逐步构建起“沿江、沿河、环湖、达山、通公园”的慢行廊道和景观休闲慢行网络,目前已完成100余条共323公里长的城市绿道体系建设。

      城厢区霞林街道下黄社区就在木兰溪左岸。“20多年前,洪水成灾、水体污染严重;如今,河晏水清、风光秀美,我们休闲有了好去处——简直难以想象!”对比今昔,林国栋老人不禁感慨。听下黄社区党委副书记韩立新说,社区专门组建了一个近百人的“木兰溪跑团”,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开展“保护母亲河生态”志愿服务。

      顺利通过“全国示范河湖”验收、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后,木兰溪实现了让人由“怕”变“爱”的蝶变。

    算好“加减法”,全流域打造“发展之河”

      在荔城区黄石镇,木兰溪旁的万亩水稻今年又喜获丰收。记者赶过去时,种粮大户陈凤萍正忙着指挥收割。“从前洪水一来,稻田就被淹掉,哪敢种地?”木兰溪的水患根除后,陈凤萍才壮着胆子种起了粮。“水质越来越好,稻谷的质量越来越高,收入自然不会差!”现在,陈凤萍种粮的心劲儿越来越大。

      夏粮收割后,陈凤萍就将田地交给黄俊仁去种菜。两个好哥们粮菜轮种,合作了近20年。“主要种花菜,菜的品质绝对顶呱呱,卖到东北供不应求。”黄俊仁拍着胸脯保证。

      2015年,木兰溪迎来治理的第三阶段——全流域治理。按照陈文棋的解释,就是“坚持绿色发展,通过算好‘加减法’打造高素质产业,既保护绿水青山,又收获金山银山”。

      所谓“做减法”,即把存量做优,减少污染排放,淘汰落后产能,杜绝“两高”项目,加快“腾笼换鸟”;“做加法”,即把增量做大,抓龙头、品牌、创新和数字赋能,做大做强12条重点产业链。与此同时,抓住“双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战略机遇,加快培育一批绿色智能制造企业,不断提高莆田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城厢区华林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木兰溪仅数百米。在开发区内的莆田郭氏鞋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一边投放鞋子半成品,一边用电脑录入投放数据。

      郭氏是一家专业生产运动鞋的企业,1995年首家入驻园区。“多亏木兰溪治理工程,除了不再遭灾,沿岸环境也得到改善,厂子好招工。更重要的是,借助鼓励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东风,我们开展‘机器换工’,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即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竞争力,也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效益。”郭氏鞋业总经理赵庆宗将这本“绿色账”说给记者听。

      如今的木兰溪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腾飞的“发展之河”,发展这篇“大文章”越写越精彩。去年,木兰溪综合治理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今年5月,莆田市印发《木兰溪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三年行动及2022年建设计划》,提出将纵深推进木兰溪综合治理,加快建设新时代“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态河、智慧河、幸福河。

      “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实现高水平保护,科学划定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使木兰溪成为引领莆田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带、文化带、健康带、产业带、创新带。”莆田市委书记付朝阳表示,全市上下将接续奋斗、深化拓展,让“荔林葱郁、白鹭翔空”成为当地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