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2日 星期五

    根在应用 魂在创新

    ——四川宜宾学院坚持扎根地方培育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实践探索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2日 05版)

        宜宾学院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资料图片

        宜宾学院学生到甘孜州新龙县开展“三下乡”活动。资料图片

        宜宾学院的青年志愿者高质量服务世界动力电池大会。资料图片

        已入职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的宜宾学院毕业生在做实验。资料图片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宜宾学院考察调研时强调,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习近平总书记对同学们说,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1978年开办高等教育,2001年升格为四川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宜宾学院,始终扎根地方,坚持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了大量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古朴典雅的校徽,就是学校办学宗旨的集中体现。“我们的校徽,以‘宜’字为主体,寓意学院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宜宾学院党委书记蔡乐才说。多年来,宜宾学院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连年提升。截至目前,宜宾学院今年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也已近八成,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很高。

      这所扎根地方的高校,是如何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高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此,本报调研组进行了深入调研。

    1.思政铸魂:增强扎根基层作贡献的信念

      芳华六月,骊歌响彻。身着学士服的学子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操场上,参加宜宾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典礼上,同学们通过视频短片,重温总书记来校考察调研的一个个瞬间,深刻感悟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教育学部毕业生黄新越说,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希望能够不断进步和成长,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教育事业实践中去。

      “总书记的关怀让我热泪盈眶。”文学与音乐艺术学部毕业生郭蕾说,一定要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砥砺奋进,实干笃行。

      多年来,宜宾学院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中去。学校不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讲好“大思政课”,做好“课程思政”,还通过“第二课堂”等方式,鼓励同学们走出校门,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增强扎根这片土地作贡献的理想与信念。

      5月13日,一场精彩的分享会在学校博雅楼举办。来自教育学部的8名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利用假期看望母校恩师的过程与感受。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述老师的感人故事,引起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一定不负师恩,努力奋斗,奉献社会。

      “这是我们的特色活动,通过寻找、整理、分享,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受到思想洗礼,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拥有的高尚品格。”宜宾学院教育学部负责人介绍,学部连续多年开展“寻找感动我的老师”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看望最感动自己的老师,在小组、班级和学部内分享老师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每年编辑形成一部《寻找感动我的老师》故事集。

      宜宾学院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合并升格而来。学校在推进多学科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教育类专业的优势。教育学部通过“寻找感动我的老师”等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大家扎根基层、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与专业理想。

      近年来,宜宾学院为宜宾及周边区域,培养了超过一半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和幼儿园一致评价,宜宾学院的毕业生具有“吃得苦、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情怀和能力。

      进入7月,高温持续。骑手李锐送完一单外卖,在路口碰上了宜宾学院“城市YI爱馆”的志愿者在派发绿豆汤。他取下头盔,接过绿豆汤,一口就喝掉大半杯,边擦汗边说:“谢谢你们啦,老朋友!”

      “我做骑手两年了,最大的问题是娃娃没人带,只能带着她一起送外卖。”李锐说,宜宾学院启动“城市YI爱馆”志愿服务项目,不仅给骑手提供休息的房间、充电的车位,还可以搭伙做饭,最重要的是,志愿者帮忙辅导孩子做作业,解决了骑手的最大难题。

      “帮助骑手这一群体更好融入城市,也让作为志愿者的我们收获了成长。”宜宾学院志愿者张玉婷说,“虽没有物质上的报酬,但我们在精神上很满足。”

      在多样的、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加深了对学校所在地方的了解,增进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增强了扎根基层作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2.产教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宜宾江安县四面山镇天泉村的酒粮定制基地,三千多亩高粱大豆长势喜人。骄阳之下,来自宜宾学院的“博士专家服务团”满头大汗,正忙着给村民指导田间管理技术:“高粱太密,多的要拔掉,有病虫害的叶片也要及时清理……”

      “这是博士服务团的工作常态。我们已向宜宾各区县派出博士服务团30多支,重点在电子商务、锂电产业、文化旅游、农林渔业和基层治理等方面,提供智力服务。”宜宾学院学科建设与科技处负责人说,学校组建博士服务团,实施服务地方组织化行动,受到了各区县的热烈欢迎。

      据介绍,学校向各区县派出常驻博士联络员,调研收集地方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学校再整合资源跨学科组建专门项目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学校特别要求,每个项目团队都必须有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在直接服务地方的同时,培养了解地方、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校在引进博士人才时,明确把“应用实践能力”列入考核要点,近三年引进的数百名博士中,有一线工作经历的人才达到70%。同学们在博士的带领下参与课题研究,成为实习实训的有力补充。

      学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部教授杨强领衔的智慧农业团队,为宜宾屏山县开发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有力推进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参与的同学们在课题中提高了创新应用能力,增强了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宜宾市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在巩固提升、做优做强食品饮料、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引进培育、做大做强智能终端、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对当地高校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宜宾学院与地方发展同向同行,专门成立了“竹学院”“川茶学院”“质检学院”等专业学院和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电子测试技术产业研究院、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并积极推进二级学部(院)学科专业调整重组,将相关和互补专业学院纳入学部,形成智能制造学部、教育学部、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等13个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体育与大健康学院等3个学院,专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宜宾三江新区,欧阳明高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电池安全实验室窗明几净,各式设备有序运转。刚刚从宜宾学院毕业入职的吴世雄,正与来自国内外高校的科研人员一道,对新研发的电池产品进行安全测试。

      “我们同学共8人通过选拔,成为宜宾学院与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联合培养的首批毕业生。”吴世雄说,8人在宜宾学院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后,到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领衔的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培训,系统学习动力电池生产、检测、使用、回收等环节的实验操作。培训结束后,他们到工作站参与见习,并在“校站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而今,8人毕业后,均已顺利入职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要加快动力电池科技攻关步伐,不仅需要创新理论研究,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操作,我们与宜宾学院联合培养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正好满足工作站发展的需要。”

    3.悉心服务:让学生以更好姿态走向社会

      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青河村,连片的遮阳大棚内,小方格状的鱼缸整齐排开。鱼缸里,一条条小鳉鱼苗轻盈地游来游去,享受着它们的快乐时光。不远处的操作间里,工人们正熟练打包,将鱼苗装进充氧的特制水袋里,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今年有超过20个新品种面世,品种总数将超过200个。”基地负责人说,预计2022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尾,营业额超500万元。

      “这是从宜宾学院走出来的创业团队,该创业项目曾在第五届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宜宾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人说。

      几年前,还在宜宾学院就读的游文艺等5名同学,萌发了饲养观赏鱼观背青鳉的想法,便在宿舍阳台开始了养殖试验,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李成文、倪秋萍作为他们的创业指导老师,在项目创意、技术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项目名称“匠心有鱼”就是根据李成文老师的建议拟定的。同学们毕业后携项目创业,很快闯出一片天地,成为国内观背青鳉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近年来,学校围绕“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建成26个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和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最好的条件。各学院还成立了一批“党员创新根据地”,由党员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训练,以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服务的内容就应该是什么;学生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应该覆盖到哪里。”宜宾学院专职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王星,领衔成立了面向全校的“星辰”微思政辅导员工作室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社,创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等活动。

      “希望同学们早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多了解市场涌现的新型职业,明确自身职业规划。”大一入学之初,王星就会告诉同学们,要学好本领,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更好的姿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工作室和服务社也常态化地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职业能力提升活动、就业指导活动,让就业服务贯穿学生在校求学全过程。

      “我们还走出校门,到宜宾市内的多所高中,针对高三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王星说,今年的高三学生就是明年的大一学生,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帮助高中学生尽早规划,报考适合的大学,也有助于了解大一新生的思想,让校内活动开展得更有针对性。

      2022年,在就业“大考”面前,学校更是把就业服务做实做细,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助力实现充分高质量的就业。学校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和“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活动,拓展就业渠道;在条件允许时积极组织开展就业双选会,在疫情响应时则通过线上招聘、网上双选会等方式,把就业机会送到同学们的手机上。

      “我们今年有毕业生5637人,提供的就业岗位有3万多个,平均下来每名同学有超过5个岗位可选。”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说。

      当前,对尚未就业的同学,学校也已建立台账,每人都明确专人联系,特别是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推荐岗位,让学生以更好姿态走向社会。

    4.办学启示:以党建统领地方高校改革发展

      宜宾学院在积极推进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科学谋划学校发展战略,在实现整体转型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体现了地方高校发展理念转变和对发展规律的探索,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启示一:地方高校办学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因此,办好地方高校,必须在方向问题上站稳立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教育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启示二:地方高校发展要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我国高校类型多样,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高校在谋求发展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地方高校要从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务实态度客观分析自身学校的所处方位、发展水平、已有基础,做到定位准确,心中有数。地方高校发展目标的制定要立足实际、彰显特色、远近结合、避免趋同。目标一经明确,就要攻坚克难、持之不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启示三:地方高校要坚持以师生为本的理念。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重任务和使命,但最终目标一定是服务和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地方高校要坚持以师生为本理念,将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构建并优化服务教师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养成、科研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做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举措,真正实现“三全育人”,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启示四:地方高校要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每所高校都有其所处的城市和区域,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一定要主动融入所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学,首先就要扎在其学校所在的城市和区域中,不能舍近求远、好高骛远。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科研攻关、高水平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的优势,在有机融入所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广度、力度、深度上狠下功夫,将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重要战略抓手,既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源、创新源、活力源、产业源,也为优化自身人才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就业难题、打造学校特色学科、提升自身办学内涵等找到有效路径。

      (调研组成员: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四川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刘立云,四川省教育厅宣传思想与统战工作处处长李大鹏,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玉平;本报记者李晓东、周洪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