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1日 星期四

    培养手艺人 何愁“守艺人”

    ——甘肃职教课堂开展非遗课程的启示

    作者:本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 封 尘 张子艺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1日 08版)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牵手职业教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三十六条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或者课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和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探索将非遗保护传承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非遗扎根职教课堂,令非遗焕发新的生机。甘肃省文旅厅副厅长吕兴来表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将为非遗职业教育“保驾护航”,条例为实践指明方向,实践活动又为条例探寻非遗职业教育之路。

      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甘肃剪纸传承人史婷的学生们创作了大幅剪纸作品《朝圣九色鹿》。10米长的剪纸长卷里,山峦、祥云、身披彩带的飞天、骑马的将军等令观者应接不暇。史婷感慨:“孩子们的毕业设计真好,我为他们骄傲!”

      今年是史婷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任教的第四年,她也见证了该学院成立四年来的发展。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意见提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契机,在原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上,针对西部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的现状,于2018年4月成立了非遗学院,这也是西北地区高校的首家非遗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院长杜军介绍,学院设有洮砚、唐卡、剪纸、彩陶、木雕、葫芦雕刻、古籍修复、版画、书画装裱、敦煌彩塑十个大师工作坊。

      2020年,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兰州文理学院经过协商研究,决定在《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栏,填补了甘肃非遗专业研究平台的空白。

      2021年,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了甘肃省非遗保护与教育研究所,标志着甘肃省非遗保护、教育、研究等工作走向多方合作之路。同年,由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全省20余所职业院校参与的甘肃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

      甘肃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杨洁认为,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和校企合作,职业院校有大量的实践课程,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职业院校做好非遗传承必须扎根本土,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培养人才。

      2022年,由兰州文理学院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获批设立,这是甘肃省首个非遗保护本科专业,为系统化的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土壤。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刘卫华表示,职业院校开展非遗教育,可以突破中国传统师带徒模式的诸多局限,能把教育、文化、产业和市场价值贯穿起来形成合力,非遗教育是职教创新和职教服务地方发展的又一个突破口。

      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口古纱灯的传承人张振祥多年来苦于手工纱灯难以量产、创新,最近他接到了非遗文创工作者吴国尚的电话,两人相谈甚欢、一拍即合。“我试图让剪纸元素融入灯具制作,希望传统技艺能够在当代被更多人喜欢和接受。”吴国尚说。

      吴国尚2021年毕业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期间受过较为系统的非遗教育培训,毕业后他从事非遗相关工作,同时还参与几家小学“非遗进校园”的剪纸教学工作。“我的目标是成为非遗走入大众的推动者。如果每个从业者都能推动一点点,非遗一定会更快地走进市场、走进大众生活。”

      90后袁奕是甘肃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口砂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毕业于无锡工艺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的学习,使他对传统技艺、器型有更多想法。“希望能生产出现代受众喜欢的砂器产品,现在我每天都在琢磨这些事儿。”袁奕说。

      立足当今文化创意和工艺美术业的发展需求,依托本地丰富的手工技艺非遗项目,让非遗为现代人所用所爱,正是吴国尚、袁奕等手艺人的初心,也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今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有技能、会设计、懂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随着越来越多受过职业教育训练的手艺人走入社会,相信非遗会以更加青春、时尚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 封 尘 张子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