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0日 星期三

    用民歌唱出中国好故事

    讲述人:北京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王二妮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0日 07版)

      【一线讲述】

      小时候,我和妈妈去地里干农活、在屋头做家务时,妈妈总会悠悠地唱起歌来。她告诉我,唱歌的时候,就不觉得累了。

      在我生长的那片黄土地上,音乐无处不在——黄河边的船工高唱着劳动号子;男男女女行走塬上,随性地唱起高亢嘹亮的信天游;丰收季节,农人们在田间地头用打场歌鼓劲儿;青年男女羞涩而热烈地唱小调、诉衷情……这一切,让我深深着迷。

      10岁左右,我加入了村里的秧歌队,13岁时学习秦腔,从此成为专业歌手。为了不断提高自己,我买了许多磁带学习琢磨。慢慢地,我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我时常觉得,音乐仿佛是浸润在每个陕北人血液里的,它在广阔天地间无拘无束地悠游,释放着人们生活中最真实的喜怒哀乐,拨动着父老乡亲们的心弦。

      过去,职业民歌手比较少,不少人觉得民歌不够洋气,一些音乐创作者也会转向当下流行的歌曲风格。而我从没有动摇过。越深入学习、了解,我越觉得民歌的歌词、旋律值得回味,值得我们传承下去。比如《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走西口》《圪梁梁》……歌词生动直白,叠词、韵脚的使用让歌曲变得很亲切,感情表达也非常深刻,旋律优美动人,可以刻画许多大喜大悲的感情。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陕北人民借鉴了传统陕北民歌唱法,用歌声诉说着对艰辛岁月的不懈抗争,抒发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比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翻身道情》《东方红》等。那时候陕北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歌声却传递出不屈不挠的个性、浓烈的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演出中,观众总是被这样的感染力所打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陕北年轻人不再觉得民歌太“土”,我很开心看到这样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受众逐渐变得广泛,民歌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曾经,很多人对民歌创新持有怀疑,担心失去原汁原味。但今天,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人尝试以更丰富的音乐元素展现民歌更多样的风情,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音乐精华,被更多人所重视、珍惜。

      从第一张专辑开始,我一直在寻找传承与创新的融合点。我把不少传统民歌进行了重新编曲、配器和演绎,让它们焕发新的活力,跟得上时代,被更多人传唱。不少改编的传统民歌成了现在非常流行的版本。有一次,我在国外演出时,邀请了外国乐手做交响乐伴奏。虽然他们之前对中国传统音乐不太了解,但接触后也为之感染,被中华文化所吸引。这让我非常自豪。今后,我会坚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唱好中国民歌、讲好中国故事。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之殷、郭超、周仕兴、胡晓军、张勇、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陈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