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5日 星期五

    节气文化,如活泉般滋养现代生活

    作者:张建军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5日 07版)

      【专家点评】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时间指针”定格不同的自然之景,唤醒多彩的文化记忆,引导人们开启与自然节律相契合的社会实践。在节气时钟“表盘”上,立秋表征着夏秋之交、寒燠之变。在广袤的田野上,农作物经过春生、夏长,翘望秋收。人们通过关注立秋何时交节、是晴是雨、有无雷鸣,预测粮食丰歉;通过贴秋膘、食秋桃等风俗,顺时而食、强健体魄。可以说,二十四节气铺陈的画卷,既是生态中国,也是人文中国。

      中国节气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近年来,二十四节气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弘扬,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节气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滋养力愈发彰显。同时,伴随着社会发展、理念更新、科技进步、产业变革,节气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互动呈现更多新走向、新业态。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根植于传统、与时代同行,遵循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动态发展的生命规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聚焦节气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注入时代精神,赓续文化基因。要紧紧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特点,善于在时代语境中认知和阐扬二十四节气,突破对文化表象的粗浅认识,提取意象符号,汲取精神内核,筑牢节气文化新形态建设根基。在保留节气文化原有特色和精华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赋予其现代内涵。在守住传统之根、追求变化之道的同时,提升节气文化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以时代精神激活节气文化生命活力、赓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创新表达形式,激发文化韵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当代节气文化建设中,要多角度、全过程引入创新理念。比如,《二十四节气密码》就将节气文化创造性融入现代设计和创作领域,聚合了艺术、科技与人文等要素。还要适当引入当代审美架构和生活场景,探寻节气传统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二十四节气艺术字”就紧扣时尚元素,对节气符号进行重构和再创作,让文化创意迸发新活力,增强人们对节气文化的感性体认与情感共鸣。

      善用信息技术,打造文化精品。科技发展为传统节气增加了更多新的艺术表达和文化渲染方式。当前,应推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与节气文化相融合,塑造具有科技感、未来感、亲切感的文化场景,搭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体验环境。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拓展节气文化传播手段和阵地,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格局。以科技为手、文化为魂、生活为本,锻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节气文化作品,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培育新生力量,繁荣文化市场。在现代生活中,节气传统既要“活”起来,还要“火”起来。引导青年群体积极投身节气文化创新表达,要以务实政策吸引他们,以有效方法团结他们,激活青年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使他们成为繁荣节气文化市场的新生代原创力量。深耕节气文化研究、掌握前沿产业技术、把握最新市场动向,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队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扎根人民群众、服务现代生活,让传统节气焕发时代魅力、绽放时代光彩。

      (作者:张建军,系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馆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胡晓军、王斯敏、牛梦笛、蒋新军 本报通讯员 于曈、徐梦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