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4日 星期四

    邓由甫与甘泉寺的20年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双 本报通讯员 李凌宇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4日 09版)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从五龙山森林公园的景区道路转入前往禾加镇楠林村的小路,入目便是一道叠石而成的围墙。嵌刻在石墙上的一块清乾隆五十三年《募叩修路碑名记》碑,上书“邑之甘泉寺自明宣德建修以来”告知来者,此为初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的甘泉寺,距今已有588年的历史。

      石墙后,一片茂盛的楠竹延绵参天,依稀可见甘泉寺当年134亩的宏大规模。沿石墙前行,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古建筑映入眼帘,淡灰色的正脊屹立在红砖房的屋顶,彰显出沉敛大气、华而不奢的独特美感。

      仁寿县文物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就是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甘泉寺。大院里,77岁的文管员邓由甫正四处查看,二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座古建筑的安全。

    放弃生意,回乡当上义务文管员

      “甘泉寺在治东,明初刹也。佛殿自盾以上皆叠木而成,无一牝牡榫。”据《仁寿县志》记载,甘泉寺原有五重殿宇、四重院落,规模宏大。然而,在588年的历史变迁中,甘泉寺历经磨难,如今仅剩一座明代所建的大雄宝殿。

      “2002年我从成都回来,就开始守着这个殿,当时这个殿有根柱子被白蚁蛀空了,屋顶也漏雨,我很心痛。”邓由甫说,“甘泉寺变成这个样子,我也有责任。”

      在那座写满沧桑的大殿里,邓由甫打开话匣子,说起了他年轻时曾两次参与“破坏”寺庙的过往,言语间满是愧疚和自责。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安全乡将小学设在甘泉寺,邓由甫就在寺内上小学。他说:“那时候,这个明代大殿是教师办公室,前面的清代大殿和厢房就是我们的教室。‘破四旧’的时候,我们全校学生一起用绳子、撬棍,拉倒了大殿内的佛像,还有山门的牌坊。”

      成年后,邓由甫成了乡政府基建队的木匠。1979年,作为教室使用的清代厢房断了两根檩条,成为危房。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邓由甫和基建队一起拆毁了清代所修的哼哈二将殿、钟鼓楼、四大天王殿及部分厢房,修起了新的校舍。

      “我记得四大天王殿墙上还有壁画,那个石牌坊也很漂亮,可惜现在只剩两个石雕的大象和狮子,太可惜了!”邓由甫手指向的地方,正是山门牌坊的遗存,幸存下来的石狮、石象基本完好,雕琢细致,栩栩如生。

      2001年,凭借木工手艺在成都做装修生意的邓由甫,接到一位大学教授的家装业务。邓由甫和教授聊天,说到了金丝楠木。“我说我们老家有个庙子全部是金丝楠木的,他说我吹牛,金丝楠木很珍贵的。”

      一句话惊醒了邓由甫,“能全部用上金丝楠木,这个庙绝对不简单!”

      2002年,邓由甫停掉了在成都的装修生意,回到家乡,在甘泉寺当起了义务文管员,开始尽心尽力维护古寺大殿,至今已有20个年头。

    用心守护,古寺终于成“国保”

      “那时候乡上也没钱,我就先砍来自家的林木,把屋顶维修好了,至少得先不漏雨了嘛。”最初的几年,邓由甫自掏腰包,做了不少最基础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为了保护大殿,他还常与来砍树、砌墙养兔、搬东西的村民理论。同时,他还不断向相关部门汇报,争取支持。

      在邓由甫的努力下,甘泉寺大殿的保护渐渐迎来了转机。

      仁寿县文物管理中心负责人说,正是邓由甫递交的材料,引起了文管中心的重视。专家到现场考察后发现,甘泉寺大殿确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立即向四川省文物局做了汇报。2007年,甘泉寺获批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邓由甫在义务守护甘泉寺6年后,正式受聘成为甘泉寺文管员,第一次领到了300元/年的补助,并逐步上涨到如今的6000元/年。2010年,大殿大修,西北角被蛀空的柱子终于更换。邓由甫也从家里搬进寺院北厢房居住,日夜守护着这座让自己牵肠挂肚的大殿。

      2013年,在邓由甫和各级文物部门的不断努力下,甘泉寺终于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保护。邓由甫住进了条件更好的宿舍,工作条件也大幅改善。

      这些年来,邓由甫漫山遍野地寻找甘泉寺散落的遗迹,田坎下、竹林中,那些精美的柱础、舍利塔构件……一件件被他搬回甘泉寺。如今,这些物件静静躺在甘泉寺大殿照壁后方,诉说着甘泉寺曾经的宏大和精美,也诉说着邓由甫20年的守护。

    昔日华丽,因保护得以再现

      “看嘛,这里有一个嘉靖年的题记,线条很漂亮。我都没想到,除了四大天王殿,这个殿也有壁画。”邓由甫带领记者来到大殿北墙,一处剥落的墙面上露出精美的壁画来。

      当年,大殿改作教师办公室的时候,工人就用石灰浆将墙上的明代壁画覆盖起来了。这些珍贵的壁画,也因祸得福被保留下来。近年来,随着石灰层一点点剥落,壁画露出一角,让邓由甫惊喜不已。

      壁画修复专家李晓洋,作为三代专精壁画、塑像修复家庭的年青一代,已经独挑大梁修复了不少重点保护壁画和塑像文物。他在四川工作期间,曾深入甘泉寺参观调研,被殿内明代壁画的别样魅力所震撼。

      “从已经露出的部分来看,甘泉寺壁画的艺术水准很高,且因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在绘画艺术、题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李晓洋说,这铺壁画具有典型的明代西南地区地方风格,其绘制时间可能还早于那一方显露出来的嘉靖年题记。

      “北壁进门处稍有一些起翘,打开之后可能会有地仗层空鼓等现象出现,这可能和早年间的漏雨、墙壁受力变形等问题有关。”李晓洋感叹,幸有邓由甫的维修守护,才避免了壁画进一步受损。

      “石灰浆的遮盖,为壁画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是保护,但也有隐患。因为传统壁画的矿物颜料与石灰层相互附着,会造成颜料渗透,甚至脱落、脱色和粉化。”李晓洋建议尽快启动壁画维修工程,“方案要谨慎,修复的原则是干预越少越好,最好能一次性修复到位,避免对壁画造成伤害。”

      邓由甫还凭记忆手绘了甘泉寺曾经宏大布局的平面图和精美建筑的立面图,挂在照壁背后。每有游客到访,他都不厌其烦地向来者介绍这座古建筑曾经的风采。他希望,这座古刹有一天能再现昔日的华丽和辉煌。

      邓由甫的坚守仍在继续。他说:“全社会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来我们这儿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我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本报记者 周洪双 本报通讯员 李凌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