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2日 星期二

    吉林大学:

    涵养劳动精神 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作者:张俏 郭永虎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2日 10版)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被高度凝练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被赋予全新的品质要素与价值意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施行两年来,吉林大学认真研究落实文件精神,初步建立了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多措并举涵养劳动精神,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深化劳动精神的引领作用,夯实劳动教育的基础

      涵养劳动精神既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当以劳动精神为核心,构建系统性劳动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学生秉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基本态度,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际行动践行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理念,牢牢掌握丰富的劳动知识,练就过硬的劳动技能,进而成长为合格的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

      学校站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调适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内容层次,更加凸显大学劳动教育的学段特点。学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由劳动教育中心牵头,联合多部门、二级学院搭建教育教学及科研平台,学习研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科建设、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等相关内容;持续开展思政劳育、课程劳育、专业劳育实践,依托马克思主义公共课、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落实劳动教育任务,增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专业学科课程及实训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优化劳动教育教学基础设施。

    拓宽劳动精神的宣传渠道,涵养劳动教育的文化

      劳动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拓宽劳动精神的宣传渠道是营造高校劳动教育氛围的重要抓手。

      学校强化校园劳动文化建设,聘请全国劳动模范为特聘教授,以“全国劳模大讲堂”为平台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打造“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教学形式和品牌,邀请全国首批大国工匠及多位全国劳动模范通过大讲堂讲授劳动教育课,与学生们分享奋斗者脚踏实地责任担当、甘于奉献勇于前行、立足当下突破创新的故事,体悟劳模工匠精神、感受劳动创造伟大;带领学生到劳模工作室去看、去采访,用实践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劳动习惯。推进全国劳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进校园讲劳动教育课,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教育实效。

    强化劳动精神的育人作用,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

      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其本质都是实践。广大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并发展了劳动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育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落脚点在于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类型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类为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劳动文化,学校大力开展“劳动周”等文明校园主题活动,通过整理内务、清洁校园、维护公共设施等行为增强学生主动劳动意识;组织劳动主题演讲、文艺活动,弘扬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主旋律;举办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提升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与管理融入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第二类是生产劳动实践。学校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其他社会资源,搭建生产劳动实践平台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加行(企)业、工厂、农场等一线生产实践,引导学生尊重劳动与劳动者,体认劳动风采和价值。

      第三类为服务型劳动实践。学校在社区服务、助老助残服务、支教服务等公益性质的劳动实践中,培塑服务奉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意识,最终成长为勇于担当、主动奉献、反哺社会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张俏 郭永虎)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