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

    江苏昆山:人与城相依互动

    作者: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吴秋阳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7日 09版)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上,有一家远近知名的裁缝小铺。闲暇时间,“帽子爷爷”侯振康坐在裁缝铺里,为居民缝缝补补,手工费尽数塞进了铺子门口的爱心捐助箱中。2020年疫情期间,侯振康为一线战疫的志愿者手工缝制了200多顶防护帽,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帽子爷爷”。

      一干就是18年,68岁的侯振康在志愿服务的奉献路上停不下来。“文明创建关键在人,要建好多元平台,激发市民参与的热情,从而提升人在城市中的成长空间,让文明实践在昆山蔚然成风。”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雪华表示。

      如今在昆山,数十个志愿者团队管理着星罗棋布的文明益站,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昆小薇”城市微更新项目的推进,让街头转角的一块空地,变戏法似的成了有故事的风景;闲时寻访绿意深处,邂逅森林书屋,不妨坐下来进行一场沉浸式阅读……城市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物质文明建设成果,涵养了精神文明的土壤,使人与城在昆山相依互动。

    拓展未成年人文明实践空间

      “你看这些粉色的舌状花簇拥着小球一样的筒状花,像不像一颗小松果探出毛茸茸的脑袋?所以它叫松果菊。”暑假伊始,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里,10岁的杨禾成了“童心话自然”的小讲师,面对镜头绘声绘色地介绍她的植物朋友。

      “科普小课堂都由孩子们主讲,希望他们‘打开五官看自然’,与动植物交朋友。”森林公园科普基地讲师杨琳说,“‘双减’之下,孩子们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在大自然里学到的知识和课堂知识非常互补。”作为昆山第一批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打造了“两周两营两课堂10系列”科普体系,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孩子的自然生态观和科学思维。

      目前,昆山拥有70个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每个站点各有特色。小朋友们可以在文化艺术中心扮演“小艺工”、在计量测试所化身“小计量师”、在口腔医院体验“小牙医”……体验站由各政府部门发挥职能优势牵头组建,同时发动企业、艺术社团等社会力量共同建成。

      “每月举办的100余场实践活动,通过‘成长昆山’公众号免费开放预约,往往上线没多久就被约满了。”一位小学生家长告诉记者。

      “双减”之下,昆山把握未成年人群体特点,为青少年成长拓展实践空间。昆山积极参加由上海市嘉定区发起的嘉昆太青少年联学联动社会实践活动,共同打造“嘉昆太青少年联学联动社会实践基地地图”。嘉定数字化无人农场片区、昆南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史迹陈列馆、顾炎武故居等36个实践场所连块成片,未成年人文明实践的空间得到充分拓展。

    文化惠民厚植乡风文明

      走进昆山周市镇市北村郭家湾,一排排白墙黑瓦的农家别墅惹人注目,绿树碧水、鸟语花香的新农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以前村里都是烂泥地,下雨天就成了一个个水坑,进出别提多狼狈了。现在不仅道路平整了、环境美了,还有了健身广场,经常有表演看。”说起郭家湾的变化,村民顾菊英喜笑颜开。

      这是昆山市建设美丽镇村的缩影。“近年来,昆山坚持城乡一体、全域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创新发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开展‘美丽庭院’‘百村共美’等创建活动,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乡风文明。”昆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陈勇表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昆山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每个区镇均建有文体活动中心,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100%覆盖。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全国文明镇”淀山湖镇原创了一系列戏剧艺术作品,包括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以“全国文明村”永新村为背景的沪剧《葫芦花开》,以宣传正能量为主题的沪剧《挑山女人》等,生动讲述了淀山湖故事,实现了“文化亮镇、戏曲惠民”。

      近年来,昆山相继制定出台《关于在全市深入推进婚丧嫁娶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实施昆山市移风易俗“红7条”“白9条”》,推进移风易俗落地见效。在全市137个行政村全面建立“道德讲堂”,通过宣传道德模范、时代乡贤先进事迹,设立善行义举榜等形式,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并探索实施农村“文明家庭”考评实施办法等,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全市城乡开花结果。

    志愿服务渐成全民风尚

      6月13日上午,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方东紧急捐献了25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以挽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方东就坚持无偿献血,已累计献血2600多毫升。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想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人体没有伤害。希望更多人加入捐献志愿者的队伍中,让更多患者获得生的希望。”方东说。今年6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截至当天,昆山已有9065名志愿者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功捐献73例。

      在昆山,志愿服务已逐渐成为全民风尚。

      今年疫情期间,许多昆山市民作为志愿者活跃在防控一线。经营美发店的张美华在结束核酸引导后,稍作休息便提着工具箱到社区为其他志愿者理发。为了给防疫志愿者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昆山在原有63.8万元的保额基础上,给志愿者增加了20万/人的防疫专项保险,并向在抗疫服务中表现突出的社会志愿者提供“8+2”三重礼遇。

      截至2022年6月底,昆山已成立志愿服务团队3353个,注册志愿者人数达45.5万人,活跃度超80%。“昆山外来人口多,通过志愿服务可以很快融入城市大家庭,找到归属感、价值感、幸福感。”昆山市志愿者总会副秘书长何小利介绍,全城已建成了47个文明益站,交给各志愿者团队运行,并通过线上平台“志愿昆山”对志愿活动全流程进行数字化管理。

      7月3日,由“文明之光”运营的庙泾河文明益站,开展了落成一个月以来的第15场志愿活动。志愿者与亲子志愿家庭分享垃圾分类和水生态知识,开展了垃圾清洁行动。现场一位志愿者妈妈表示:“志愿服务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希望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长为热爱生活、热爱这座城市的人。”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吴秋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