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一封家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
那一年,妈妈左侧肩胛骨骨折,治疗后,出现了功能性障碍,关节活动受限。多亏老姨为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您才渐渐好转了,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高考之后,我选择了康复治疗专业。2021年11月,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刚毕业的我来到了吉林省梅河口市黑山头镇卫生院,成了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
刚来那会儿,黑山头镇的康复医疗事业“一穷二白”,没有专门的场地,也没有专业的康复治疗设备。当地患脑血管疾病的老人较多,康复治疗需求很大。我请示领导,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专业的康复设备,开辟了康复科室。起初,当地百姓对康复治疗了解较少,我们就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康复治疗的作用与重要性,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减免费用。渐渐地,前来咨询、治疗的人越来越多。
日常工作中,我会通过运动疗法帮助一些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进行肩、肘、腕等部位的功能锻炼。一次,一位患有脑梗的大爷旧病复发,变得口齿不清,病情稳定后,来到我们院进行康复治疗。经过针灸推拿、功能锻炼等康复手段后,这位大爷现在可以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了。看到他一天天好转,我心里成就感满满。为了扩大宣传效果,我和同事还会去镇里的集市上发宣传单,普及卫生知识。
基层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却能磨炼意志、增长见识。有一天,一位患有偏瘫的阿姨坐着轮椅出现在了科室。通过认知、身体方面的锻炼,阿姨的病情日渐好转,能准确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今年,我两年的服务期就要到了。未来,我还会继续在这里从事康复治疗工作,脚踏实地当好百姓健康的守护人。感谢你们支持我来到基层,在这里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未来,我一定会继续加油。
——吉林省梅河口市黑山头镇卫生院康复治疗师 毛伟宁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常河、杨珏、任爽、高建进、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徐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