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家战略为重要依托,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初露峥嵘,科技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香港、澳门要妥善应对变局,就要自觉对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将自身所长与国家所需、国家所长和自身所需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了“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十四五”规划围绕在大湾区“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作出部署。3年来,“广深港”和“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雏形已具,南沙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强化联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逐步成为生动现实。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粤港澳大湾区以国土面积的6‰创造出全国经济总量的12%,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科技创新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而随着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加快布局建设,大湾区不断涌现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广聚实验室、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及全球人才,正在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大湾区不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而且逐渐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以及体制机制更加灵活高效、公共服务迈向公平优质、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元的创新创业新生态。
多重政策优势叠加,不断催生显著化学反应。大湾区不断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科技设施建设力度大起来,科技要素流通快起来,创新链条对接顺起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显著增强。2家国家实验室、10家广东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20家香港、澳门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众多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各类创新创业人才风云际会。2021年,大湾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7万家,专利授权量达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近10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更具开放性、流动性,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雁阵格局的战略支点。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在原始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迈出重大步伐,大湾区必将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坚实的创新支撑,为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支振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