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人民解放军作战的胜利预示着中国革命新高潮即将到来。
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在晋南与豫北交界两侧强渡黄河,切断陇海路,东逼洛阳、郑州,西叩潼关,落脚豫西展开战斗。
在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叫王争的人,来自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彼时是中野四纵11旅31团作战参谋。他的家乡刚在两年前结束了一场艰苦卓绝、长达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
王争不知道,家乡与亲人如今是什么样子,也无暇顾及。自1937年参军后,他一路向南,征战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王争不知道,这年的初夏,一封特殊的信寄到了他的家乡——李元镇下庄村。收信人是他的二哥王守仁。
这是一封能改变王守仁一家生活状况的信件。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它被收信人尘封了68年。
尽管日本人被赶出沁源已经两年,但那个初夏,家园依然残败,生活依旧困顿。所有的人家都残缺不全,都在拼力维持生存。王守仁全家也一样,饥饿,贫穷。
68年后的2015年,王守仁60多岁的儿子王建民在搬家时无意间看到了这封来自旧时光的信。他的心咚咚跳着,慢慢捧起。
信封上写着:
邮至沁源县三区下庄村,交王守仁先生收,由十一旅卅一团长(寄)。
轻轻打开,信纸下方虽有缺失,却看得出没有在什么人手中辗转过,只有初始的折痕。信上是油印字:
王老太太指示:
令郎王争同志参加我军后,忠实于人民解放事业,消灭顽伪军英勇无比,每次战争中屡建奇功。此是贵府阖家之光荣,亦是中国人民之荣幸。
此次晋南战役后,全国形势已进入反攻,我们部队为了全国人民的彻底大翻身,挖掉总穷根,争取自卫战争之早日胜利,因而目前则进行短期之整训学习本领。王争同志在学习与生活中均很紧张,也十分高兴,身体亦很健壮,希放心勿念。兹因部队任务繁重,积极反攻,无暇分身归里探望。俟将来打倒卖国贼蒋介石以后,胜利的归里省亲或高车驷马以迎老驾临部队团圆欢庆。后会有期,不多赘述。至于家庭困难,我们已函达各级政府予以解决,并希持函向各级政府要求解决为盼。
此祝健康。
落款是“十一旅旅长李成芳、副旅长刘丰、政委胡荣贵、主任侯良辅、参谋长王砚泉”。
部队来信,细数了王家儿郎的优秀,但最后这句“至于家庭困难,我们已函达各级政府予以解决,并希持函向各级政府要求解决为盼”,想必是来信的目的。一定是部队得知了王家艰难的处境,很是惦记。然前方烽火未灭,不能让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王争分心,更不忍英雄的家人还挣扎在吃不饱肚子的困境中。
信上没有留下确切日期,但看内容知道写于晋南战役之后。晋南战役始于1947年4月4日,5月12日结束。之后,中野四纵在短暂调整后,一路南下。因此,王建民判断,来信日期应该是1947年初夏。王争全程参与了晋南战役。尤其是其中运城西关一战,作为作战参谋的他几次冒险侦察,之后亲自制订出奇袭与强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大获全胜。
王争的父母育有6个儿子,个个英勇。抗战岁月中,王家出粮出兵又出力。老大是村里的财粮主任,老二王守仁是民兵队长,老三是新中国成立后沁源最早的公安局局长,老四王争更是随部队一路征战,一路立功;老五与四哥王争一样,早年也是太岳军区的一名战士;抗战结束后,母亲又亲手将老六送入军营,追随哥哥们参加解放战争。
王建民不知道当时父亲和奶奶读到信时的心情。娘俩在灯下一字一句地读完信,说了些什么?儿子被部队首长如此赞誉,王老太太必然欣喜异常,至于“家庭困难”,她并未“持函向各级政府要求解决”。
几十年来,从别人口中,王建民渐渐知道了这个家庭的许多往事。
抗战时期,家中的碾子、磨盘几乎连轴转,这是给八路军战士供米面。王家是八路军最信任的地方,身兼疗伤、开会、联络等多种功能。家中住过多少伤员,王建民没听父亲说起过,只知道30年后的1972年,父亲去昆明看望四叔王争时,时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的梁中玉听说后,专门接见并宴请王守仁。他就在王家养过伤,得到了精心照料。王家有过太多引以为傲的事迹,但从未给孩子们讲起。
1947年初夏的一封信,竟然在68年之后才被后人发现。陈旧的信纸,捧在王建民手里,一字一句,他读了无数次。读过之后,他总是像当年父亲与奶奶一样,默默存进箱底。
开始,他不理解父亲与奶奶的处理方式,然而在读了多次之后,他突然懂了,比起填饱肚子,当年的父亲与奶奶一定更期待信中描述的场景,那就是实现“全国人民的彻底大翻身”后,“胜利的归里省亲或高车驷马以迎老驾临部队团圆欢庆”。他没机会目睹,却总是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想象那个无比荣耀的时刻。
(作者:蒋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