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9日 星期二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增强香港发展动能

    作者:陈广汉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9日 03版)

      经济发展动能是一个经济体系内生的、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香港地位特殊,条件优良,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香港可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破解香港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产业“空心化”与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亟待解决

      香港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空心化”,导致经济“脱实向虚”。香港曾经有过制造业发展的辉煌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上半期,制造业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超30%,就业占比超40%。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转型,90年代制造业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路下滑,地产业、贸易和金融业蓬勃发展。2020年香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9.85%,制造业产值占比重仅为1.04%。香港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中出现这种结构急剧变化,是长期自由放任政策的结果,给香港经济发展留下隐患。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对增长贡献低。根据香港官方统计资料,2018年创新及科技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0.8%。香港产业“脱实向虚”和“空心化”弱化了香港科创活动的激励,使科创产业发展失去了产业依托和成果转化的基础和能力。

      香港产业“空心化”与创新能力不足,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共生性。增强香港经济发展动能,需要重振香港的实体经济。

    打造创科产业发展平台,再造实体经济新优势

      明确香港发展实体经济的路向。特区政府此前提出的“再工业化”有潜力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各界也认识到香港“再工业化”绝不是传统制造业的回归。香港“再工业化”应该把握三个方向:

      首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发展香港具有优势的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物联网、能源新材料等科技产业和实体经济,为香港经济“补钙”,破解香港产业结构过度“软化”和“脱实向虚”的问题。利用上述新科技和新工业变革管理和商业模式,升级传统优势工业,以及创造新的工业生产和服务,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增加“香港制造”的品牌竞争力。

      其次,发挥香港的优势,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有关研究表明,2019年年底,广东的港资企业有83324家,其中制造业企业为25403家,占30.5%,主要分布在橡胶和塑料制品、计算机、电子通信等行业。以香港作为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基地,向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的港资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构建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体系,可加快大湾区港资制造业转型升级。

      再次,打造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园区和平台。加快现有工业邨改造升级。香港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先后建设了大埔、元朗和将军澳等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既可以盘活这些固定资产,又能增加发展工业的空间,解决香港工业发展的土地约束。同时,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新界北地区具有毗邻深圳高科技产业集聚区、连接香港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优越地理位置和成片土地开发的优势。通过建立大型产业园区,聚集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和科技企业,可将香港的科研优势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物联网、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新界北建设成为这些产业的研发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

    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香港拥有实力雄厚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生物科技、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但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能力和创科人才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还有欠缺,致使香港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成效不彰,没有产生引领行业发展的科创企业。

      在科创产业发展方面,“香港开花,深圳结果”案例不少。笔者在调研中也了解到,香港的科技型企业很难在本地找到合适的工程师。香港可以加强科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和生态环境,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充分释放社会蕴藏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以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为重点,创新与内地科技合作的管理体制,借助内地人才优势,促进香港创新链与内地产业链对接,在大湾区建立优势互补的科创合作体制和合作模式。

      无论是创科产业平台建设还是人才培养与引进,都需要香港转变经济管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相信香港在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领导下,能够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本土行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培养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作者:陈广汉,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首席专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