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6日 星期六

    粮食产多少,气象也能做预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刘雅文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6日 11版)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高标准农田里小麦一片金黄。吴国龙摄/光明图片

      大田高产,麦浪千层,农机驰骋,丰收粮颗粒归仓……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并且质量好于常年,杂粮杂豆产量略增,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

      夏粮生产首战告捷,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而提早预判夏粮收成情况,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至关重要。鲜为人知的是,粮食产多少,气象也能做预报。

    为什么要进行粮食产量预报

      “你看我这麦穗多大!”“一个麦穗有80多粒!”“亩产1500多斤!”“又是个大丰收!”……一串串感叹从河南农民口中发出。

      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公告显示,河南夏粮总产量3813.1万吨,播种面积5683.8千公顷,单位面积产量6708.7公斤/公顷,夏粮总产量、播种面积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两成以上,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就在不久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郭店镇王刘庄村,当地气象工作人员将麦收期间气象信息编印成册,送给农机手。在“后方”,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国家气象中心共同研发的“三夏”机收气象精细预警提示产品上线,通过农机作业专用App“测亩易”向包括河南省在内重点省份的农机手、农业种植大户等300余万人提供服务。

      像这样为农机手打造的专属服务,是气象部门与地方联动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从去年12月开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及河南、山东等省气象局,共同编制冬小麦分布遥感监测业务管理规定和技术导则,又与北京、天津、河北等10个省(直辖市)气象局分工协作,制作16米空间分辨率冬小麦分布图,为2022年度夏收粮食作物产量、气象预报等多项业务提供有力支持。

      根据预报,河南做细机收准备工作,提前对农机保有量和作业需求量进行详细摸底,小麦机收作业对接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全省完成对接809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5%以上。

      “全省组织18万台收割机投入到夏收作业中,发放农机跨区作业证5万张,对跨区作业农机优先查验优先放行。根据农机数量、收获进度,及时发布小麦机收作业需求和机具供给动态信息,引导收获机械有序流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农机中心主任凌中南说。

    哪些作物可以预报

      “我搞了40多年小麦,去年冬前的小麦苗情复杂程度是没见过的,最后有惊无险、丰收到手,关键是科学抗灾应对晚播、让农民知道怎么种;科学田管精准指导、让农民知道怎么促。”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说。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作物品种、土地肥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主任侯英雨介绍,粮食产量预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动态监测评估气象条件,特别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产量形成利弊影响的过程。

      “每年针对夏收粮油(4月、5月)、秋收作物及全年粮食(7月、8月),国家气象中心会分别发布两次产量预报服务相关产品,预报内容包括平均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侯英雨说,在作物生长季内,会逐月制作并下发分省、分作物的动态产量客观预报。在临近作物收获时,则启动农事活动气象保障专项服务,滚动预报作物收获适宜指数。

      哪些作物可以进行预报?“比如夏收粮中的冬小麦、油菜,秋收作物中的水稻(双季稻、一季稻)、玉米(夏玉米、春玉米)、大豆、棉花等。”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副主任李森告诉记者,针对每一种作物,气象部门会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农业生产全过程中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条件,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防范措施。

      “我们还会开展国外作物产量预报业务,主要涵盖美国小麦、玉米、大豆,印度水稻、小麦,巴西大豆、玉米,阿根廷大豆,澳大利亚小麦,加拿大小麦等。”李森说,部分省级、地市级和县级气象部门还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特色农业产量预报服务。

      比如,湖北气象、农业农村部门及相关高校组建“粮食安全保障”“特色作物服务”“水产养殖服务”三个专家组,已完成两轮联合农情调查活动,开展实地调查17次,并针对天气及农事管理给出针对性建议;在贵州,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深化合署办公机制,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在甘肃,省气象局持续深化玉米种业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完善指标体系,构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诊断评估模型。

    如何预报粮食产量

      那么,粮食产量究竟是如何预报的?

      “简单来说,靠监测、搭建模型和计算。”侯英雨说,既要依靠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作物的长势,也要通过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将生长关键期的气象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进去,最后通过计算等手段,给出产量的预报结论——这和通过数值天气预报系统预报天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粮食产量预报的相关技术早已开始研发。

      “20世纪80年代,气象部门研制了基于回归统计的作物产量气象预报模式,并对遥感估产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气象部门逐步建成了涵盖国、省、地、县的作物产量预报业务系统。”侯英雨告诉记者,21世纪初开始,我国开展了作物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研究,并实现业务应用。

      “正是依靠这些客观、定量、动态的作物产量预报,各级决策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可及时掌握粮食产量动态,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为调拨、贮运、进出口贸易、合理安排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侯英雨说。

      承担该项业务的国家气象中心经过多年积累,研发了基于数理统计、农学参数、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卫星遥感资料的多元化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建立了产量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我们的预报方法主要是利用作物生长期间的气象条件、作物长势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等信息,搭建产量气象预报模型。同时,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建立作物遥感长势监测和遥感估产模型。”侯英雨说,在综合各类预报模型预测结果的基础上,专家会对粮食产量客观预报进行分析、订正,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

      “今年,我国首次应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夏粮分布情况,很好地解决了此前粮食产量气象预报面临的‘作物分布数据不精细’的问题。”侯英雨说。

      产量预测会商机制也让作物产量预报更加准确。“近年来,全国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9%左右。”李森介绍,全国气象部门间的技术合作、气象与农业等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也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国作物产量预报的准确率、时效性及精细化程度。

      (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刘雅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