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中国水上摩托艇联赛在宁夏沙湖举行。嵯峨崚嶒的贺兰山、熠熠闪光的金沙滩、澄澈湛蓝的沙湖水,山水相映、湖沙一体,驼铃声声、浪遏飞舟……这幅动静相宜的美丽画卷,让现场200多名运动员和广大游客无比震撼,干净的沙湖水也给运动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0世纪80年代,沙湖因“一半金沙一半湖,一面江南一面荒”的独特自然景致,成功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经济效益明显。然而,“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模式注定不可持续。一段时间以来,沙湖水质恶化,一度达到劣Ⅴ类。其名菜“沙湖大鱼头”甚至被游客贴上“毒鱼”标签。作为典型的西北封闭型湖泊,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是其10倍以上,沙湖生态更显得先天不足。有关方面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治理沙湖,但收效甚微。2016年,沙湖水质问题被中央第八生态环保督察组点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前后两任党委书记亲任湖长,包抓治理。
一度,引更多黄河水“稀释”原有湖水的方式,使水质治理陷入了“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死循环,对宝贵的黄河水也造成了令人痛心的巨大浪费。实践证明,只有科学治水,找准污染源,对症下药才能找到治水“总开关”,拿出综合治理“金钥匙”。沙湖最终得出“外部隔离、内部循环、水体置换、污水外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治理思路,正是科学决策的结果。
最终,沙湖不惜闭门歇园,洗泥换沙,真正实现了彻底整改。防渗隔离沟、清淤排水沟形成保护,内部循环工程确保湖水流通,6000亩氧化塘、三级氧化工程使湖水先净化再入湖,退渔还湖、退耕还湿、持续实施湖底清淤等一系列组合拳,终于让沙湖面貌一新。沙湖水质2018年全年平均为Ⅳ类,2020年之后达到Ⅲ类,鸟类从100余种增加至210余种。沙湖治理成为“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治理经验在全国交流。
事实证明,河湖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其流域水体、沉积物、水生动植物、各类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迁移、转化的结果。水质问题,往往表现在湖里,根子在岸上,必须谋定而后动,以系统治理的理念开展综合整治,依靠科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任务。今年6月召开的宁夏第十三次党代会,将“生态优先”列入自治区五大战略,强调以呵护黄河健康安澜为根本任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协同推进降碳、节水、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提升资源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沙湖之治,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湖。西北地区水贵如油,节水护水用水是一等大事。如何保障黄河中上游的用水安全?如何保障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的生态安全?如何让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地区的人民群众看到绿水青山、实现安居乐业?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向科学要依据、向综合治理要效果,是唯一的选择。
沙湖当前水质治理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陆域、滨岸、水体全盘考虑,水源、水质、水生态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才能让治理成效可持续,真正还沙湖一泓清水、翠苇晴沙。
(作者:王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