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5日 星期五

    内蒙古:绘出祖国北疆更加亮丽风景线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5日 06版)

        经过长期治理的乌梁素海再展塞外第一大淡水湖风光。资料图片

        双良硅材料包头产业园区现代化的单晶硅生产线。资料图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跨越】

      西边的黄河渐渐苏醒,东北部的大兴安岭还在枕着白雪酣睡。广布草原、森林、湖泊、河流、沙漠、山川等丰富地貌的内蒙古自治区,横亘东西,如一匹奔腾的骏马守望着祖国北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深入内蒙古考察调研,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的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提出清晰的总体发展目标,已成为草原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发展动力之源。

      从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定践行者,到承担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使命,内蒙古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谱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提出了“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的殷切嘱托。

      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兴科社区,由蒙古族居民组建的四胡协会和汉族居民组建的红歌队合作的党史主题的好来宝、快板等节目轮番上演。作为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多年来当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社区邻居节”等系列活动,为各族群众打造交流互动平台。2014年,兴科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走进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志愿者张志超带领孩子们制作花灯,退休居民柳桂霞指导朝鲜族群众制作刺绣编织作品……在多民族群众聚居社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比比皆是。

      内蒙古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内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企业、苏木乡镇、学校、社区、宗教活动场所、连队、网络等。截至今年6月,内蒙古全区69个地区和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21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34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成为各族群众的榜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大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胡达古拉说。

    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夏日的边境小城阿尔山郁郁葱葱,20多座红色的居民楼十分显眼。这里是当地林业职工棚户区改造后的新家。八年前,大伙还住在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板夹泥房里。如今,新居不仅取暖供水都很方便,社区里还有公园和广场,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头号工程来抓,累计投入42亿元,改造棚户区房屋近70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全部“出棚进楼”,3万人从“忧居”实现“优居”。

      到2020年年底,内蒙古现行标准下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从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到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内蒙古锚定共同富裕目标,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刘叶阳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时的嘱托。

      如今的马鞍山村从穷山沟摇身变为全国文明村镇,依托山葡萄种植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成立葡萄酒业公司,推动“葡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在,全村及周边地区山葡萄种植面积达3500亩,带动农户每亩增收1000元。”刘叶阳说,2021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59万元。

      内蒙古各地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到2021年,内蒙古实现粮食生产“十八连丰”,畜牧业生产“十七连稳”。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呼和浩特市北郊,近3万亩的敕勒川草原上,绿草如茵,繁花盛开。很难想象,这里10年前还是砂石遍地的荒滩。

      2012年,呼和浩特市启动大青山南坡生态治理工程,对敕勒川草原进行生态修复。几年时间,通过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的人工修复方案,敕勒川草原基本恢复稳定状况,草原植物种类从修复前的20余种恢复到50余种。如今,敕勒川草原依托良好的生态景观,建成了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生态研学、体育运动等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

      内蒙古坚持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强化“三区三线”硬约束,将超过5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年均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200万亩,占全国治理面积的40%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经过行稳致远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正在成为亮丽内蒙古的最美底色。

      包头钢铁集团的稀土钢生产线上,100米的钢轨误差不到0.2毫米,所生产的稀土钢从内蒙古走向68个国家和地区;在乌兰察布市的茫茫草原上,众多风力发电机迎风矗立,2021年年底,我国首个储能配置规模达到千兆瓦时的新能源场站在这里投入运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神东上湾煤矿,已完成了集中自动注油装置、综采绞车遥控控制系统等11项智能化装置和技术的实践应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得到绿色化改造、数字化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两源”基地提档升级,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作用日益显现……新发展阶段,内蒙古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绘出祖国北疆更加亮丽的风景线。

      【2012】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988.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4319元;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50元,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

      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36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8.94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528.5万吨。

      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二○一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514.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422元;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77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7元;

      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6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3.0%;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8.4万公顷,粮食产量3840.3万吨。

      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二○二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本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