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4日 星期四

    【新闻随笔】“土得掉渣”校园宣传片走红背后的情怀

    作者:封寿炎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4日 02版)

      【新闻随笔】

      在大学毕业季和招生季的“流量大赛”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脱颖而出,成为当下“顶流”。前者凭借一张“麦田里的毕业照”,后者凭借一则“招生简章”走红出圈。两者一庄一谐,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土得掉渣”。

      当别人都在比谁更美、谁更洋气、谁更时尚,毕业照的滤镜重到“亲妈都认不出”,校园形象宣传片也像青春偶像电影一般精美的时候,“土得掉渣”反而拥有了很高的识别度。一招剑走偏锋扣紧了传播学的客观规律,成就了网络上的流量奇观。

      “土得掉渣”固然让人眼前一亮,但国科大和云南农大被人记住的原因,还在于它们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种情怀。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在田野里耕作、播种、拔草、施肥,在金黄的麦田里收获,像土地一样朴素,也像土地一样厚实深沉。这种情怀不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也触动当下的忧思。农业不但关乎我们民族的来路,也关乎一个14亿人口大国生存发展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在农耕文明长期的熏陶之下,农业早就融入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底色和情感基调。

      但舆论的一时热闹,终究难掩“农字号”大学和专业的窘境。在成为网络“顶流”之后,国科大和云南农大的农业类专业能否吸引更多考生关注,目前还不得而知。在现实生活中,光是一个“农”字,就让不少家长和考生退避三舍。每年填报大学志愿的时节,在坊间流传的“避坑指南”里,农林畜牧矿等专业也都是榜上常客。

      在商业社会里,影响职业选择、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都不外乎这几种——收入水平、工作环境、职业前景、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以这些指标来衡量,“农字号”专业都难说占据优势。在这种职业格局下,投身基础产业甚至需要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出于理想和精神的召唤,把这种职业当成一种“志业”、一种无私奉献和默默牺牲,这显然是不够的。要从整体上改变基础产业发展不够充分的现状,还有赖于国家在宏观层面上优化顶层设计,使行业产业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使人才和资源的流动配置更加优化。只有持续引导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流向基础产业,才能促进产业实现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行业升级。

      在传统观念中,农业等基础产业确实给人“黑粗笨”的感觉。但在先进科学技术赋能之下,现代农业早已脱胎换骨。在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农业部门已经成为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高收益的经济部门,持续吸引着大量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流入。我国不少地区也已经证明,注重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农业不但能为从业者提供体面的经济生活条件,也可以成为获得科技突破、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凭借其经济效益和科研潜力,农业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产业。

      农业要从“黑粗笨”变身为“绿富美”,关键还在于科学技术。“农字号”大学和科研院所无疑是农业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一样是耕作、播种、拔草、施肥,由于没有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千年如一日,始终在低水平的生产力上徘徊不前。有了现代科技赋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能让田野结出千层稻浪,国科大现代农学院的师生们就能在大地上书写高深的学术论文,让麦田收获金黄色的希望。当科学研究持续实现突破、科学技术持续得到应用推广,农业部门就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它不但能很好地解决我们手里的饭碗问题,还将成为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作者:封寿炎,系媒体评论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