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和土地打交道30多年来,我明白一个道理: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还得靠科技。
去年,我种的2000亩小麦不仅没有因旱情出现大幅减产,反而创了旱年产量新纪录,最高单产达779公斤,比上一年增加了84公斤。
小麦丰收,与优选品种、配方施肥、科学管控等技术密不可分。有了水肥一体化和加压滴灌技术,我们可以根据小麦生长需求随时将水和肥料输送到每一株小麦的根部,帮助小麦抵御旱情影响,实现生产环节节本增效。
今年,我一共种了2000亩冬小麦,品种是新冬22号,刚刚进行了测产,亩均产量预计比去年要高30到50公斤。
一家好不如家家好。我带着村民们试种新种子、采用新方法,大家一起增产增收。去年,同村两个村民在种植时选用了散装小麦种子,幼苗抗病能力和抗倒伏能力都很差,年产量上不来。我给他们推荐了自己正在种植的袋装优质品种,并指导他们科学种植。后来,他们的小麦地里也出现了成片丰收的好光景,两人特别高兴。
36岁的艾萨·买买提缺乏种地经营经验,连年种植产量上不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他商量,承担了他100亩地的化肥、籽种、农药钱,并教他种地技术。去年他100亩小麦收入达5万元。
现在国家政策好,为我们培育的优良品种越来越多。咱农民不怕吃苦,只要有了好技术,我们就有信心种好地、产好粮,过上好日子。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王胜昔、赵秋丽、冯帆、李慧、任爽、常河、丁一鸣、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郭明远、徐春光、白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