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6日 星期三

    一件草编致富助振兴

    讲述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口草编火燠技艺第4代传承人 张奎善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6日 07版)

      【一线讲述】

      我的祖辈都是做草编的,记忆里父亲几乎每次下地干活回来都会寻摸柳条编个筐子啥的。看着一条条细长柔软的柳条在父亲手里变成各种活灵活现的物件,我很着迷,就跟着父亲学习草编技艺。

      黄河口草编技艺历史悠久,制作时,需要将黄河口的秸秆、白芦、蒲草等天然植物放在蜡烛火焰上烘烤,热胀时反复用力使其弯曲或变形。小到花草鱼虫,大到巨型背景,草编作品绿色环保、不易变形,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火燠技艺对手艺人的要求很高,父亲一开始教我,就提醒我既要准确把握火候和力度,又要做到心、眼、手协调一致。得到父亲真传后,12岁时,我制作的草编火燠作品《雄鹰展翅》就获得了山东省幼儿教具一等奖。

      有段时间,不少人觉得草编工艺品经济价值不高,没有发展前途,于是选择外出打工。“手艺人怎么能丢了手艺。”父亲的叮嘱在耳畔萦绕,那时我每天工作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秸秆、柳条进行创作,4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

      我创作的第一个火燠大型作品是以北京故宫九龙壁为原型的《九龙壁》。每条飞龙均有5000~6000个鳞片,以高粱苗、玉米皮等为原料,历经构思、扎胚、剪、削、煮、烤、染、串、粘等百余道工序。光龙的眼睛我就试了上百种,更别提染色的困难:秸秆外面有一层油,光滑却极难上色。在创作的十多年时间里,失败了上百次,但我始终没有放弃。

      2016年4月,《九龙壁》参展中国十三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赢得评审专家高度赞赏。《花开富贵》《丹凤朝阳》《朔风击浪》等作品也多次获奖并得到喜爱。

      2010年,我成立了垦利东方草编传统艺术有限公司,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积极参与公益创业培训活动,手把手传承草编工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前两年,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在我的老家邵家村建设了以“黄河口草编”为主题的火燠技艺展馆、草编非遗广场,并邀请我参与其中,传承黄河文化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今年,邵家村又多方协调筹措资金,推动草编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看到政府这么重视,我的心里乐开了花。作为非遗传承人、“守艺人”,希望通过这门手艺带领更多人致富,扮靓百姓美好生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文攀、杨珏、王胜昔、赵秋丽、李志臣、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王婕、刘军旗、魏强、王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