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3日 星期日

    把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

    ——青岛即墨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王东辉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3日 03版)

      千亩茶园绿油油,万亩梅花缤纷落,蜿蜒流淌的大任河清澈见底……走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鳌角石村,你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一个“沟深田薄鬼见愁”的“石头村”。

      “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党组织就出现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鳌角石村以村党委为统领,设立产业党组织,发动党员带头,形成梅花、茶叶、苗木、文旅等四大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的蝶变。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鳌角石村是即墨区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即墨区持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以资源“共联”为引擎,以组织“共建”为基石,以产业“共富”为目标,逐步探索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2021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其中年收入过百万元的达到86%。

    资源“共联”,编织乡村振兴“幸福梦”

      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企业与城郊村都各有“难处”。位于即墨区北安街道的青岛惠科微电子公司是一家半导体器件高新企业,员工500余人,企业餐厅常面临外地采购蔬菜不新鲜的问题,而驻地的兰院村村民有种蔬菜的传统,成熟季节经常面临滞销问题。对此,北安街道党工委主动引导企业与村庄“联姻”,以合作社方式开展合作,共创“惠科农场”,打造蔬菜专供基地。

      “合作双方都非常满意,以此为样板,我们将为村庄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进一步扩大村庄的蔬菜专供规模。”兰院村第一书记杨明宽说,该项目预计为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参与项目的每位菜农年增收5000元左右。

      除了村企合作外,即墨区还注重村社联合,打造合作发展的“村社共同体”。甘薯粉条是金口镇金阳光村的特色农产品,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年产量达200万斤。2022年,金阳光村通过新村联合社入股,规范运营甘薯粉条合作社,发动村民种植甘薯300余亩,预计为社员增收330余万元。

      此外,即墨区还大力引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在龙头企业建党组织、支部领办合作社等举措,探索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等模式,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全区发展培育家庭农场2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40家,成立专业合作社2800多家,带动1.8万农户抱团经营。

    组织“共建”,打造乡村振兴“一条链”

      初夏时节,万物速生。位于移风店镇的国际种都核心区,拥有全球排名第四的荷兰瑞克斯旺公司中国总部等16家重点种子企业,形成了500多类蔬菜、花卉种子研育展销一体的产业链。

      围绕让种子产业在这方热土扎下强根、结出硕果,镇党委研究提出:“由党组织统筹资源服务种业发展,产业发展到哪儿,党组织就建到哪儿。”

      “支部成立后,我们的合作社与6家蔬菜加工企业、60余个蔬菜专业合作社抱团创品牌、闯市场,党组织的力量带动了产业发展。”大坝新村大庄网格党支部书记韩泽兵,全程参与了蔬菜种植党总支的建立,也尝到了甜头。目前,移风店镇已实现统一包装销售2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和20万吨优质蔬菜,整体提升了产业附加值。2021年,作为传统农业镇的该镇居民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6亿元。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组织是基础。即墨区针对村庄布局散、资源统筹难的问题,构建起“新村党委—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同时,因地制宜设置产业、治理等专业型党组织,推动党组织向一线延伸。随着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力逐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群众致富力,即墨区向多方共赢、共同富裕又迈进了一大步。

    产业“共富”,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六月的龙泉街道鑫泉村,绿水环绕,林木葱翠,宽阔的柏油路穿村而过,延伸至村后的工业园区。这种“村庄+园区”的模式是即墨区推进乡村振兴的代表模式之一。

      村党委书记解本军告诉记者,这个为青岛奇瑞汽车整车项目配套而建的园区,从公司成立到摘牌拿地用了不到一个月,年内就将建设完成20万平方米的园区并投产使用。

      鑫泉村的振兴与汽车产业紧密相关。即墨区拥有一汽大众、一汽解放等龙头企业和众多产业配套项目,年总产值过千亿元。项目落地后,征地补偿让村庄“一夜暴富”。为了让钱生钱、资源变财富而不是坐吃山空,龙泉街道党工委推进资源整合,引导两个被征地村庄注册成立平台公司,采取村集体入股方式,利用3亿元补偿款规划建设“共富产业园”,用于落户奇瑞配套零部件等项目,按照一定标准收取租金,项目运营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000余万元,入股村庄按股分红,实现共赢发展。

      鑫泉村富裕之后,龙泉街道把目光投向了其他村庄。“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域富裕才是富。”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永刚介绍说,“我们引导两个先富村庄拿出10%的股份转让给其他4个薄弱村,每村享受扣除本金后的分红,这样既能使薄弱村加持股份,又能每年为村庄带来稳定收入,真正实现以‘一村富’带动‘多村富’。”

      通过“共联共建共富”的生动实践,即墨区打破了行政、地域的界限,带动乡村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充分集聚,既巩固了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又促进了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兴、产业旺、百姓富。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王东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