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启动的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陆续有了成果,各地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问题,一批案件被侦破。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在众多坑老骗局中,以所谓“名医神药”进行诈骗的占比很高,以“收藏品可以增值”等话术忽悠老年人和养老服务类诈骗也很常见。
体面、安详地安度晚年,成为所有老年人的迫切愿望。而高喊着“未来,老年人才是消费主力,银发经济才是超级市场”的骗子们正是抓住了老年人对健康养生、关怀照顾、养老储备的焦虑,瞄准了老年人捂了半生的钱包。
“八分钱的猴年生肖邮票能卖到上百万元,翡翠一刀切下去能诞生一个千万富翁,齐白石的画从七十年代10块钱一尺涨到了几个亿……”现在的老年人,当时的年轻人、中年人是目睹着这些财富故事成长、变老的,胆大就能挣钱、只要掌握信息差就能挣钱成为某些老年人的底层逻辑,指导着他们的行为。但在市场经济日益规范、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这样的思维方式无异于异想天开。加之老年群体易与社会脱节,对政策和相关专业信息的了解存在滞后性和盲区,经常既无法有效获取信息,又无法有效过滤和辨识信息,逐利心理与辨识能力存在不匹配,加之他们还有大把空闲时间,更容易被点对点“洗脑”造成损失。
一个很有意思的对照是,网上流传有可能将淘汰的行业列表,其中包括玉石翡翠、文玩、国画等。这个列表不乏戏谑,却与现实不无关联。因为失去了年轻人的喜爱,围绕着这些行业而衍生的骗局只能找老年人。喜欢藏品、相信“神医”、注重传统养生,这些骗局彼此间形成了逻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上了保健品的当后,不妨碍老年人们继续落入收藏品的坑,随后在区块链、量子科技、数字货币等新技术新名词的包装下,一个个利用信息不对称所伪装的骗局也在不远处“蹲守”着。
无论从统计学意义,还是现实生活的实际感受,老年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体的衰老增加了生活的不便,在迭代快速的技术面前,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加无所适从。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保护弱势群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市场主体行为监管、加大联合执法力度,规范养老行业规范发展、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广泛开展老年人识骗防骗宣传教育活动,提升老年人抵御欺诈销售的意识和能力,都是相关部门已经并仍要持续发力的方向。而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保持终身学习习惯,不断跟上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保持良好的社会参与也有助于葆有一个好的心态,并让老年人有一个安心、幸福的晚年。
(作者: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