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

    “你看,又是一个丰收年!”

    讲述人: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徐村种粮大户 徐小占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8日 05版)

      【我与祖国同奋进】

      以前我是做石料生意的,2010年前后,县里开始“封山禁采”,想着我们嘉祥位于黄泛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易于耕作,我又很看好农业的发展前景,于是我率先“下山进地”,搞起粮食和蔬菜种植。2013年,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刚成立那会儿,规模小,人也少,就四五个人,大部分还都是60后和70后,年龄偏大,虽然大家种地经验丰富,但文化水平比较低而且创新能力不足。当时我们的生产模式也很传统,效率也低。

      当时我就想了,搞农业不仅要种好地,还要在育种育苗、冷藏加工、经营销售、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这些产业链条上闯出路子。而要让合作社在产业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一定得吸引年轻人加入。现在我们合作社单是管理层就有14人,其中有8个大学生,我们也实现了技术和设备质的提升。

      现在种地跟以前可不一样了。就说病虫害吧,从前是“治病”,现在是“防病”。以前都是看到作物生虫才知道打药,现在有专业的设备实时对作物进行监测,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墒情还有喷灌等信息进行大数据统计、对比,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灌溉方式也不一样了,从“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喷灌”。以前每到浇水施肥期,60多个人忙活几天都浇不过来,现在1个大学生5天就能浇完一遍,就因为我们安装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和自动墒情监测设备,可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节省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现在,我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会种地”,还会搞研发育种。毕竟咱是种粮大户,只会种地可不行,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我们从合作社100亩大棚、2100亩流转的地里专门选出试验田,和各级农科院还有高校合作实验育种、示范推广。繁育出来的种子,在示范田里的生长情况,大家看得见、摸得着。

      从最开始只有几百亩地到现在2100亩的流转土地,从原来人工拿着水管扯到地里浇水到现在自动化喷灌,从看见病虫害担惊受怕到现在从源头上预防,我感觉,我享受到了技术给粮食生产发展带来的转变,赶上了粮食生产发展最好的时候。当初合作社成立时,我们的小麦亩产在1000斤左右,今年,我们的小麦亩产大概在1350斤,比去年高了点,你看,又是一个丰收年!

      (本报记者陈晨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