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5日在天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以“数字赋能、智赢未来”为主题。自2017年开始,天津在国内率先搭建起“会展赛+智能体验”四位一体的国际化交流平台,成为世界智能产业的一个风向标,也是从这时起,天津从“制造”转向“智造”。
智慧赋能,老码头变新港
从高空俯视天津港,4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192个泊位星罗棋布。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港时指出,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
过去的传统集装箱码头,无论寒冬酷暑,工人们都要登上几十米高的岸桥,长时间低头操作,颈背腰承担着相当大的负荷。现在,这些岸桥司机再也不用风吹日晒、爬梯登高。在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女司机冯旭正坐在舒适的智控中心内,专注地盯着大屏幕上呈现的数字孪生港口,只需几个简单的操作,就能完成货物装卸的整个流程。
走进天津港打造的这个全球领先的“智慧零碳”码头,各种尖端技术让人应接不暇:基于单小车岸桥+地面智能解锁站+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ART)+水平运输边装卸堆场布局;自主研发、真正基于AI的“智能水平运输管理系统”;实现车路协同超L4级无人驾驶在港口规模化商用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5G+北斗”融合创新的全天候、全工况、全场景泛在智能……基于5G、北斗、人工智能等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技术落地应用,破解13项世界级难题,形成76项发明创新。
同时,天津港与国网天津电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港口智慧配电网。两台4.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和总装机容量1.43兆瓦光伏系统并网运行,构建起一流绿电供给体系,使天津港绿电年发电量增至4730万千瓦时,保障零碳码头100%净零排放。
“现场各队站的人员,马上开始大件作业,各相关人员请到位,重点做好组织,确保接卸安全……”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调度指挥中心,码头操作管理部副经理孙岩正手持对讲机,聚精会神盯着四组显示器中实时传回的码头现场情况,简洁精准地发出作业指令。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时,码头操作管理部值班经理孙岩和同事们当天都在现场工作。如今,他已成长为码头上有名的“效率先锋”。“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大家备受鼓舞,我们一直牢记总书记嘱托,为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尽自己的一份力。”孙岩说。
几年来,孙岩和同事们在工作中摸索出一系列抢动态、提效率的好招法。“一方面,精心制订最优作业计划,科学匹配泊位、场地、资源。”孙岩说,“另一方面,智慧赋能。比如,我们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岸桥作业计划应用程序’,可将船图数据一键导入生成作业顺序,15至20分钟一份最优作业计划就完成了。”
6月24日7时,太平洋国际公司在“海邦”轮7198标准箱的进出口作业中,以每小时285自然箱的在泊船时效率,一举打破长荣欧洲线全球作业纪录。在孙岩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3年来先后8次打破全球港口在泊船时效率纪录,保持2M联盟北欧一线、中远海运欧线等航线作业效率全球领先。
“银发”也智能
“蛋蛋你好,今天的黄瓜多少钱?”
“今天天气如何?”
每天早晨,中新天津生态城季景华庭70岁独居老人王玉英都会和机器人“蛋蛋”进行交流。王玉英说:“‘蛋蛋’每天会提醒我去社区模特队排练,还能和我聊天,会告诉我天气、菜价。”
除了陪老人“聊天”,智能设备还能解决大问题。
同住中新生态城的王奶奶,早晨7点,测好血压,戴上能够测量心率、步数等数据的智能手环和防跌倒检测仪。“我腿脚不好,怕摔跤。当我可能跌倒的时候,防跌倒检测仪就会语音提醒我注意。”王奶奶介绍说,她家的智能设备可不止于此,在她的床头还装有SOS紧急报警按钮,当身体出现不适,按SOS可以发起紧急求助,指挥中心会收到系统提醒的“平台显示您辖区有老人触发求助信息”,便于及时处理。如果辖区有老人家里水电数据超过24小时没有变化,系统也会报给指挥中心多加关注。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红外线传感器可以监测活体在封闭空间里的活动状态,比如监测人体的高度。如果人体的高度长时间低于某一指标或者在人体高度之上没有任何的活体运动,我们根据一套算法系统判断老人出现怎样的意外,智慧养老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也会第一时间上门查看,提供帮助。”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比2010年上升5.44个百分点。庞大的老年人群给养老产业带来“井喷式”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业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天津在老年产业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一年前,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前夕,天津市联合科大讯飞上线天津“银发”智能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天津市共2.6万户重点关爱人员,累计关怀外呼13万余次,短信发送3.8万条,处置告警事件1.5万起。
养老服务数据管理平台的搭建,解决了“散”(老年人口分散导致无法集中服务)、“繁”(现有养老服务项目繁多)、“慢”(老年人适应性慢)的问题,并帮助政府和服务商进行决策。
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2024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增长将突破10万亿元,年均增速约20%,中老年市场将成为巨大的蓝海市场,智能设备在这个市场里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