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同奋进】
我于2017年加入网联筹备组,对这个行业的第一印象,是“一团乱麻”。网络支付行业主体众多,业务方案、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规,连接关系复杂,像一张风雨中纠缠不清的旧渔网,让人提心吊胆。网络支付行业服务亿万百姓,海量交易,不容有失。要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中心化的支付清算体系,把“旧渔网”理清理顺,不亚于“行驶中换轮胎”,很多人不敢相信。
当时,网联征募了来自支付机构、商业银行的一百多名技术和运营骨干。大家都是年轻人,怀着行业理想,憋着不服输的劲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究讨论解决方案,都入了迷,一些“极客”把行军床拖进工位,没人在乎创业条件的艰苦。不舍昼夜的集体奋战终将理想变成现实。在央行指导下,我们这支年轻的团队,很快拿出了兼顾各方诉求的解决方案,赢得了全行业一致支持,首次统一了行业标规,把行业主体间的“M×N多头对接”升级为“一点接入网联,交易通达各方”,并成功将网联平台送上多点多活、分布式、云架构的高起点,后来还获得了2019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的特等奖。时至今日,网联平台已稳居以交易笔数计算的全球最大零售支付清算体。
此前,许多地方性银行和中小支付机构受限于技术能力和成本,长期无法向客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接入网联平台后,标准化的作业和以网联为中枢的行业联合运维体系,使它们的技术接入成本、运维成本大幅度降低,业务实现了发展,最终惠及广大群众。2018年,我们联系到西藏的一家银行,在谈到他们的困难时,银行负责人说:“我们的很多客户没有其他银行账户,非常渴望线上购物,发发红包,甚至搞搞线上销售。”从那时起,我们下决心利用网联平台优势,把这件事做好,做透。接入网联平台后,这家银行从当初每天不足100笔网络支付交易,发展到现在每天已有近10万笔交易。这个数字,就是当地老百姓享受数字经济红利的最好注脚。
(本报记者温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