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1日 星期二

    【光明论坛】深刻认识源头创新的实践意义

    作者:方力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1日 02版)

      【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源头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科技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着眼现实与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重塑新构创新理念,实现从效率改善到价值创造的转变。科学的创新理念是落实源头创新的基本前提。一是要不忘初心。源头创新的初心,就是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科技创新速度,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根本宗旨。这既是落实源头创新的内涵起点,也是落实源头创新的未来归宿。二是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市场科技创新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为导向,加快科技资源配置整合优化、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价值创造。

      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落实源头创新必须着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优化、健全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不断优化中央和地方基础研究财政资金支出的规模、结构,还可以通过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设立基础研究基金,提高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二是推动基础研究平台落地。通过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和科研院所建设的进程,推动形成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并通过深化创新平台发展模式,实现创新资源由粗放分散到共享共用。三是培育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升级学科专业体系,瞄准基础研究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基础研究紧缺人才,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建设。四是布局基础研究设施,为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扎实支撑。

      重视源头理论创新,实现从经验积累到理论升华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问题,深刻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这反映了落实源头创新要实现经验积累到理论升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重大转型。一是要升华基础研究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党的领导等基本性经验。二是要升华基础研究的参与主体、运行模式、方式方法等过程性经验。三是要升华基础研究的保障政策、法制法规等制度性经验。通过经验升华实现源头创新“抽象—具体—抽象”的认识过程,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揭示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科学原理。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实现从创新情愫到创新治理的转变。创新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引领源头创新的新引擎。如果说创新生态环境前期更加凸显科学家情愫,那么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发挥创新治理赋能作用。这需要政府部门、科研人员、企业、科研单位、投资机构等众多参与主体共同参与创新生态治理。一是营造创新生态氛围,通过树立创新生态理念、完善科技金融模式、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扩展创新生态空间、构建双创体系、整合双创资源,形成更高服务水平、更高决策水平、更高创新水平的创新治理生态。二是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管理作用,驱动创新生态管理模式从粗放式管理趋向更加精细化、智慧化、有效化。三是积极激发源头创新人员的积极性。不仅要将基础研究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应用成果、转化成果纳入科研人员绩效、职称、岗位考核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还要改革创新科研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努力破除人才评价体系中“四唯”不良倾向,提高基础研究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作者:方力,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