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将是另一场大考,是考生和家长的心头大事。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考得好,还得志愿填得好才行。在新高考背景下,志愿填报难度陡增,传统文理分科模式变成了专业科目组合,专业和录取规则不断变化,在给予考生更大选择权的同时,也提高了选择的难度。
在此背景下,各类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应运而生。既有提供一对一服务的教育博主,也有专门的高考志愿服务机构。甚至还有所谓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填报服务,号称只要输入个人高考成绩,系统就会智能匹配符合学生情况的报考院校,“填报志愿一键搞定”“分分钟选出专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现存高考志愿相关企业2033家。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考志愿服务市场还非常不规范。各类服务收费不等,少则几百元多则几万元,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一些所谓的“志愿规划师”其实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没有扎实的专业训练和背景,按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一些人号称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实际上国家从没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培训机构出示的证书上,甚至有明显的英语翻译错误。而所谓的大数据填报,其实都不用去分析背后的数据是否靠谱。志愿填报本质上是在综合考虑个人成绩、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等因素下做出选择,数据顶多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又如何能决定考生的专业和院校?市场背后的荒唐,由此可见一斑。
考生和家长如果把志愿填报完全交给所谓的规划师或者机构,结果很可能是花了钱,但是却被这些机构和人员误导,从而遭遇高考志愿填报的“滑铁卢”,没有被理想的高校和专业录取,造成了诸多遗憾。面对这种情况,考生和家长应当保持警醒,谨慎选择、科学甄别、综合运用各类第三方信息和服务,避免交了智商税还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但也要看到,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之所以快速发展,正是源于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对称,由此催生了专业服务的需求。
因此,一方面,要规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让考生能够享有优质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志愿填报服务不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它要求各地各校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的政策解读、参考信息和咨询指导。比如,湖南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招生政策宣传解读及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工作,切实为考生和家长排忧解难,包括开展覆盖全体师生的志愿填报培训、开展志愿填报指导专家讲座,进行志愿填报模拟演练,“手把手”指导考生志愿填报操作,及时发布招生录取预警信息,提醒考生及家长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等。这些要求,都直击志愿填报服务的痛点。
当然,还需要让家长具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不要以为花钱就能给孩子做好专业和院校的选择,就能确定孩子的人生发展方向,那是对孩子极大的不负责任。说到底,考生是志愿填报的第一责任人。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首先要把自己的人生方向考虑清楚,必须结合兴趣、能力、性格、求职意愿和就业前景等要素填报志愿,绝不能把命运选择的权利交到他人手中。
(作者:杨三喜,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