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0日 星期一

    砥砺奋进 绿水青山

    ——东北林业大学70周年办学成就巡礼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0日 10版)

      “大地为书,青山为卷;以林育人,伴林成长。”这是东北林业大学70年建设发展的鲜明写照。2022年7月10日,学校将迎来建校70周年。抚今追昔,七十载学参天地,携绿色发展同行;继往开来,新时代德合自然,与生态文明共彰。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舞台,几代东林人披荆斩棘,万众一心,严以治学,谨以修身,在探索自然奥秘、揭示科学规律的使命下奋发图强;创新技术,报效祖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缘林而生,因林而兴

      东北林业大学地处林业大省黑龙江的中心城市——哈尔滨,这片黑土地见证了它的扎根生长和勃发繁茂。学校始建于1952年,原名东北林学院,当时正逢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针对木材供需的矛盾和森林破坏的现实情况,党和国家及时制定了一系列林业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新中国林业教育和科技开始起步发展。

      建校伊始,创业维艰。在“一无教室,二无宿舍”的条件下,以老校长刘达为代表的第一代东林人发扬“人拉犁”精神,白手起家,建校区、请名师,以拓荒牛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的使命感,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建设。

      改革开放后,学校迎来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建设发展日新月异。198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由原国家林业局划转教育部管理,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紧随国家教育改革步伐,扩大自主办学,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调整专业和学科体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历经70年风雨,学校已经发展成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0年,实现部局、部省重点共建;2011年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再次入选“双一流”。

      学脉绵延,世世相承。东林精神历经时光磨砺,在每个历史时期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辉,它引领着一代代东林人不断奋斗和求索——从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人拉犁”,到 “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的自筹经费建设“211工程”,东林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涵养着东林人艰苦创业、奉献担当、坚毅忠诚、拼搏创新的品格特质。展望壮美前景,擘画宏伟蓝图,一幅千山尽绿、惠风和畅的生动图卷正在徐徐铺展,一个焕发生机、充满希望的东北林业大学正在加速崛起。乐苦敬业的东林人,崇实重行的东林人,锲而不舍的东林人,和而不同的东林人,正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林业大学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奋勇进发!

    为国育才,人才辈出

      循教育之道,铸至美之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点,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持续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各环节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和育人环境的不断优化,教书与育人工作同向而行,同向发力,落到实处。学校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多元化建设,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五育并举”,创造性实施“树人工程”。学校统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创建德育学分制,建立诚信教育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出台实施加强学生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四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稳步推进共青团改革,全面深化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改革,打造“东林师说”“东林文化大讲”“青春告白祖国”等品牌思政活动。推进思政理论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

      培养人才服务林区,实施推免研究生“支林”计划。选派优秀推免生深入基层林区工作,结合林区实际开展实践和科学研究,解决林区人才紧缺的困境,高质量推动涉林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大批“知林爱林”新型人才,致力为我国的林业事业储备留得下、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

      走过70载春秋,学校坚守于祖国北疆、扎根于中国大地、耕耘于绿水青山、致力于生态文明,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生态育人的底色,永葆以林育人的亮色,树木树人、桃李芬芳,学子足迹绿满天涯。自建校以来,东北林业大学已向国家输送毕业生20万余人,涌现出一批以政界、学界和业界精英等为代表的杰出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了一批批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青年团队、全国环保烈士徐秀娟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

    学科建设,彰显特色

      学科建设是立校龙头,也是大学发展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决定了学校办学层次和发展水平。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抓住新时代立足“林”、做强“林”、服务“林”、培养“林”的学科建设新命题,坚持特色立校,科技强校。

      学校70年的发展历程,是自我激励的拼搏史,是争创一流的奋斗史。70年来无数东林学人的孜孜以求和甘为人梯,推动了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从最初仅有涉林单一学科,发展成为门类众多、相互支撑、本硕博衔接的学科群。学校现拥有林业工程、林学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4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学科建设的成就带动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植物与动物、农业科学、化学、材料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百花齐放,争相斗艳。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以林学和林业工程两个学科为基础,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群,打造“林工交叉、林理支撑、林文相融”的学科建设体系。学校按照优势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基础学科支持发展、应用学科特色发展、交叉学科创新发展的思路,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体系,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筑巢引凤,会聚英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成栋英才工程”为牵引,以成栋学者、成栋名师培育计划为依托,构建“引进—培育—稳定—激励”四位一体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学校对标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要求,构建人才多维评价体系,着力破除人才评价中的“五唯”顽疾,坚持“分类管理、分类评审”原则,调整职称晋升制度、岗位聘任政策、引才育才评价体系,从立德树人、科学研究、服务贡献三个维度助推教师快速成长,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潜力,畅通个人成长空间。学校出台高端人才特岗机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人才不同事业发展期的不同特点,不唯条条框框,建立一人一策的岗位聘任合同,保证学校高端人才潜心学术、静心治学,更好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学校产出业界公认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德才兼备的大师级人才领军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入选者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0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4人。学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青年学者6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18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校有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4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1个团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5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3人。

    科研创新,硕果累累

      强化特色,锚定目标。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科技需求为目标,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聚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生物多样性、林草智能装备创新、林草生物技术、生物质新材料等五大领域,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生产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整体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能力明显增强。

      高质量科技成果不断产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近十年,学校共获得各级科研奖励672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250项,在林业行业最高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连续四届获得一等奖。学校学术论文质量不断提升,近十年,发表学术论文24000余篇,其中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9728篇;学校授权专利2787件。学校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转让方面实现新作为,不断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共同研发等方式使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

      主动布局重点科研平台,为承担科研任务奠定基础。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绿色发展,学校成立了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优势和多学科交叉优势,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学校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台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字号重点科研平台3个、教育部批设重点科研平台8个、国家林草局各类科研平台15个、林草国家创新联盟12个、其他省级各类科研平台2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科研平台38个,各类科研平台105个,形成了以两个一流学科完整科技创新链为核心、多学科领域平台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动了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经济社会实力的稳步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模式,解决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难题。《光明日报》报道,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灾后重建中,“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与当地科技人员共同合作,研究并应用了21项科研成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69亿元”。基于学校的特殊贡献,1998年东林获得黑龙江省重大经济效益奖和省长特别奖。学校的森林碳汇、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相关成果为国家设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挂靠于东林的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成立25年间,承接了5200多起野生动植物案件的物证鉴定,累计案值超过150亿元,从未发生一起失误,为保护野生动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应用“高寒地区大水面渔业资源新品种开发和创新技术”,培训省内50余个市县的水库湖泊渔场专业人员,全省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8亿元。学校研发的人造板生产用系列低甲醛释放脲醛树脂胶黏剂、木塑复合材制品等新产品,已经在国内2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在为企业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学校主持开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炭发泡剂、高效膨胀阻燃剂、无卤阻燃材料已实现产业化。学校科研团队从旗舰种保护入手,推动了基于“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的中俄跨国界野生动物保护网络,形成“关于加强虎豹跨境保护合作哈尔滨共识”。仅“十三五”期间,学校签订横向项目1496项,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智库作用发挥明显。在脱贫攻坚战中,东林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应用到黑龙江省泰来县脱贫实践,为泰来县实施“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学校投资建立“东北林业大学泰来县苗木花卉繁育实验基地”,设计实施《泰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与生态补水方案》,制定了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培育升级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无偿提供黑木耳、平菇新品种及9项专利技术。通过学校与泰来县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开发,泰来县于2019年5月顺利完成脱贫摘帽历史任务。

      走进今天的东北林业大学,林木葱茏,绿草如茵,浓郁的书香味道和清新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既有学问渊博、声名斐然的大师,也有情趣高洁、才智超俗的学者;功能齐全、造型独特的图书馆,简洁雄伟的运动场,崭新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设施先进、视觉一流的体育馆、游泳馆,管理科学、运转流畅的后勤服务体系,共同营造出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吸引着八方学子在这里读书求学,陶情冶性。

      风华七秩,薪火不息;大道如砥,行者无疆;盛世兴教,强国兴林;抚今追昔,开创未来。今天的东林人正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林业大学宏伟目标踔厉奋发,阔步前行。学校将坚持走“质量、绿色、创新、合作”内涵发展强校之路,践行“学参天地、德合自然”校训,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舞台,栉风沐雨,一往无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