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古今词义之间是有延续性的,可以梳理出演变的脉络,但也存在不少差异。具有现代汉语语感的人,在阅读古代汉语作品时,往往会以今律古、囫囵吞枣,忽略掉某些词(尤其是单音节词)内在的细腻涵义和丰富形象。
以李白的一首诗来举例。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前四句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这四句的大意并不难理解。有的注解直译为,“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前三句与原诗的语序基本一致,但第四句就不同了。“苍苍”是青黑色。“翠微”可以指山色,也可以指青山,此句里就是指“终南山”。那么“横”怎么解释?有人认为,“苍苍横翠微”就是“苍苍翠微横”,“苍苍”是形容“翠微”(终南山)的,李白之所以把“翠微”放在“横”后面,是要与第二句的“归”押韵。此句直译就是“苍苍的青山横卧在那”。也有人认为,此句语序没有问题,“横”有“笼罩意”,“苍苍”是形容暮色的。此句可以解释成“苍苍的暮色笼罩着青山”。两者的差异在于对“横”的理解,那么,除了与“纵、竖、直”相对的常用义外,“横”还有哪些义项呢?能否解释为“笼罩”?
《说文解字·木部》对“横”的解释是:“阑木也。从木黄声”。“阑”就是“门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横”字下说:“凡以木阑之皆谓之横也。”如乐府诗《子夜歌·郎为傍人取》中,“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的“横”就是此义。由阑木的作用引申出“阻拦、遮挡”的意义。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为:“断道而处。”由“阻挡”可以引申出“不顺、横逆”的意义。如《孟子·离娄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不顺”可能产生“杂乱、交错”的效果,如“横生枝节”“疾风横雨”,也可能产生“散布、充溢”的效果,如《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朱熹的集注就是“不由其道而散溢妄行”,还有“涕泗横流”“霜气横秋”“才华横溢”等。
了解了“横”的诸多义项及其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再来看“苍苍横翠微”的意思。这里也需要结合前面几句来一起理解。诗人傍晚开始下山,山林在夕阳下还是青碧色的。下山路上,太阳慢慢落下,月亮缓缓升起。到了山脚,诗人还依依不舍,回望来时的山路,可什么也看不清了,只有满目苍苍的青黑色。诗人反应过来,这挡住了他视线的“苍苍”,就是他来时的“翠微”。如果只把“横”当作“横卧”来理解,会不会把李白想得简单了点?而如果能理解“横”有“遮挡”的意义,或许就能体会到诗人在回望终南山时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感受。
上文列举的“横”的多个义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由一个词的某一个义项沿着相关方面联想而延伸出一个新的义项,叫作词义的引申。一个词的诸多相关义项,无论它们两两之间是如何关联的,从操作上来说,总该有一个引申的起点。这个起点该怎么选择呢?
在汉语的单音节词(或语素)中,我们选择与记录这个词的汉字字形相贴切的那个义项作为起点,并把这个义项叫作本义。例如,“横”的本义是“阑木”,因为这个义项与“横”字的形体相契合。“横”是一个形声字,“木”表示它的意义类别,“黄”提示它的读音。以“横”的“阑木”义为起点,可以把“横”的不同义项关联起来,形成一个词义的引申义列。通过义项间的关系去整体地理解词义,远比把各个义项当作分散的个体去记忆要事半功倍。
需要说明的是,本义只是用来关联词义的起点,并不能说明本义就是最早的意义,因为语言的产生要远早于文字。就以“横”为例,我们无法证明到底“横”这个词是先有了“阑木”的意义,再由此引申出“阻挡”的意义;还是先有了“阻挡”的意义,再把有阻挡作用的阑木叫作“横”。只能说在为“横”这个词造字时,先民选择了“阑木”这个意义作为“横”字形体构造的依据。
关于怎么去找本义,这里介绍一本书,就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这是一部以“五经”词义和用字为材料,全面讲解汉字形义关系的专书。汉语的文言词汇是以“五经”话语体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用《说文》可以基本解决文言中单音词(或语素)的本义问题。
例如,《叶公好龙》这个故事中有一句话,“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说的是叶公非常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用龙纹来装饰。天龙听说自己在人间有这么一个狂热的崇拜者,就想来叶公家里看看。“窥头于牖”就是头从窗户的缝隙偷偷往里看,“窥”有窥视的意思。理解“施尾于堂”的意思,关键在于“施”的意义。“施”在这里读作yì,有的版本作“拖”,解释为“曳”。换句话说,就是“长长的尾巴一直拖曳到堂屋”。这里用“施”和用“拖”有没有区别呢?“施”在《说文·㫃部》,训为“旗皃。从㫃也声。”“㫃”作义符表示旗帜。“施”就是长长的旌旗在风中旖旎摇摆的形态。所以如果用“施”,不仅能说明天龙的尾巴很大很长,而且还在空中婀娜摆动,让人感觉到天龙此刻来见自己的崇拜者时,内心隐隐的得意之情。今天我们把“施”读作shī,表示“施展”的意思,其实是“(图1)”的借字。
汉字是因义构形的。先民在为某个词造字时,是以这个词在语言中的某个实际义项为依据来设计汉字形体的。因此,汉字形体中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即汉字形体的构造意图,叫作汉字的构意。一个汉字的构意所依据的那个词的义项,就叫这个汉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或简称汉字的本义)。构意是沟通字形和词义的桥梁,它来源于词义,又不完全等同于词义。以“初”为例,《说文·衣部》:“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初”是一个会意字,“衤(衣)”和“刀”会合成以刀裁衣之意。用剪裁是制衣的第一步来体现“开始”的意义。所以,“始”是“初”的本义。这个词义是广义抽象的,但它的构意“裁衣是制衣之始”却是具体而形象的。
汉语属于单音节语素语言,它的单音节语素大部分都是有意义的。汉字是与汉语是相适应的,基本一字一义。汉字的构意体现了单音词(或语素)的本义。由本义延伸出的引申义,也可以间接与本字的形体产生联系。以汉字的本义为纽带来沟通古今词义,挖掘出词义间内在的联系,辨别它们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汉语作品。
(作者:胡佳佳,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