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8日 星期六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赓续红色血脉 全面培养职业教育新生代

    作者:蒋小燕 王光文 姜庆华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8日 04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聚焦“三全育人”,聚力学生发展,扎扎实实开展高职教育,力争成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积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聚焦立德树人,构建“党建+”工作格局

     

      学校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十个育人团队,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工作方案》。学校构建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全面深化“党建+”育人工作,明确工作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学校健全工作推进机制,配套专项经费,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健全宣传机制,积极营造校园育人氛围;健全考核机制,将“三全育人”工作列入各单位年终考核;建设“智慧党建”“工程云课堂”“智慧学工”等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用信息技术破壁垒、扫盲区、连断点,打造一张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一体管理网。

     

    擦亮底色,学生成长引领体系日臻完善

     

      学校建设红色基地,释放党建引领铸魂潜力。建成校园党建文化园,涵盖辉煌百年党史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之窗、党旗雕塑和“初心亭”等板块,充分展示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史知识。

      学校还建设“初心广场”“建党精神”雕塑、党史故事雕塑等文化小景,用栩栩如生的形象雕塑,向师生述说着中国共产党辉煌而壮丽的历史的同时,为青年学生课余时间提供一个诵读、交流、休闲的场所。

      学校用好校内常州市民防科普教育馆,结合疫情防控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挖掘校史馆、校友林的校情校史文化底蕴,深入开展爱校荣校兴校教育。

      学校打造红色课堂,激发教学主阵地动能全面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在遵循“八个统一”的基础上,全方位融入“四史”教育,用鲜活的案例讲透抽象的理论。

      着力打造“金课”,将岗位标准、大赛标准、证书标准中体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专业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

      赓续红色血脉,绘好主题教育同心圆。学校在日常主题教育注入红色基因,抓住入学和毕业两个重要节点,开展丰富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文明离校和感谢师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担当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在感悟党恩中崇德向善、全面发展。

      开展疫情防控以来,学校的“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共3000余人次协助做好复学各项工作;“博爱青春”社会实践小分队持续十年关爱弱势群体,关爱生命、传播人道、服务社会;学校还选派优秀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

      国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学校以军训、军事理论课、国旗班为抓手,通过升国旗仪式、国防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推动爱国主义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我的军营故事”巡回报告会,鼓励广大学生参军入伍。

     

    注重心理教育,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学校坚持生命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品牌建设“六位一体”的学生全面发展保障体系。

      学校以“认识自我、科学规划、全面发展”为心理育人工作理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着力建设“智慧心育”平台。抓住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大教育阵地,把握知识科普、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三个重点工作。

      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四级网络、心理预警帮扶五级体系、心理危机干预六级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教育引导学生珍视生命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生命教育变得更加亲切温情。建设生命教育基地、培养健康教育师资,传授卫生健康知识、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全机制,建立第二课堂政策保障体系、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认证运行体系。创新师生协同科研机制,推动师生协同做科研,营造师生同生共长的科研育人环境。

      学校着力打造专业类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区、社会、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在实践中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更全面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反思能力,无缝对接社会用人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创新与就业创业能力。

      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全方位融入教学科研工作,全链条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围绕认定机制、帮扶机制、服务机制等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通过制定《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做到有章可循、权责明确,切中制度建设要点,形成部门联动合力。

      学校基于江苏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构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认定模型,为资助对象精准识别、资助资金精准分配探索出一套资助方案。

      编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务》作为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教职人员的工作指南,充分释放资助队伍潜力。在易班等平台开设“励志者说”栏目,积极开展朋辈教育,用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影响人、教育人、带动人。

     

    聚力学生发展,“三全育人”工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多家媒体对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成效进行了持续关注和专题报道。学校被评为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团中央团学改革示范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国高职院校校友工作先进单位,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育人成效50强”。焊接及理化党支部获评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三全育人”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学生资助信息化典型案例汇编》。

      育人团队成绩突出。辅导员芮梦霞获评江苏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王中磊、于瑞、倪晋尚3位指导老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全国共300余所高职院校来校学习交流“三全育人”、学生发展工作经验。学校连续10年获评江苏省学生资助绩效考核优秀等级,连续3年获评江苏省高校红十字会“博爱青春”优秀项目,5次荣获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樊鹏飞等3名毕业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毕业生谢美获评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毕业生高兆洲获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志愿者”,袁冬根等2名毕业生获评2021年江苏省劳动模范,王海浪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江苏工匠”和“江苏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崔恒祥等3名毕业生获“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称号。应用化工技术学生团队连续14次蝉联全国化工生产技术大赛团体一等奖,黄志宇等学生研发的“蜘蛛一号”小型焊接机器人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名在校生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近五年,240名学生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11名学生在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奖。近五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满意度稳居98%以上。

      (蒋小燕 王光文 姜庆华)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