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沙丘无垠。两条绿带掩映的铁路,穿越沙漠、戈壁、胡杨林,延展至黄沙尽头。
这里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条铁路就是聚焦世界目光的和若铁路。
6月16日,和若铁路正式开通,与现有格库铁路、南疆铁路“牵手”,完成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作为环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后一块铁路拼图,和若铁路的开通运营让“死亡之海”变“希望之海”,绽放“生命之花”。
在“死亡之海”建铁路究竟有多难?和若铁路建设者是如何实现突破的?和若铁路的开通将给南疆发展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在铁路开通一线进行了采访。
铁路环起来,出疆快起来
清脆的汽笛,划破现场的寂静。“通车!”6月16日上午10时53分,随着一声令下,5818次列车缓缓驶出和田站,历时12年规划建设的和若铁路正式通车。
和若铁路全长825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一路向东穿越沙海,延伸至甘肃、青海和西藏交界的若羌县。
这条国家Ⅰ级单线铁路,串联起沙漠里的点点绿洲,结束了塔里木盆地南缘且末、民丰等5个县和兵团3个团场不通火车的历史。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和若铁路总设计师杨宝荣介绍,和若铁路是南疆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通与已经开通的格库线、南疆线相连,使南疆环线形成闭环,全长共2712公里。
“这一环线相当于北京市到南海三沙的直线距离。南疆环线铁路把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环绕其中,囊括面积37.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江苏、浙江三省面积。”杨宝荣指出。
6月16日上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2团一连农民阿提坎木·阿卜杜喀迪尔带着母亲阿外提罕·麦麦提乘坐首发列车前往于田县。
“妈妈今年67岁了,还没有坐过火车,我带她坐火车去于田看看。”阿提坎木·阿卜杜喀迪尔说,以前从家里到于田,一小时都到不了,现在不到30分钟就到了,方便得很。
“我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编织地毯技术,织造的作品参加了香港、北京、上海等多地举办的非遗展览,不少外商和国内企业都想和我们合作,但是产品运出去有困难。”祖祖辈辈生活在洛浦县的买吐送·胡普丁是手工羊毛地毯非遗传承人。和若铁路开通让他分外激动,“以后我的产品可以坐着火车发往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们感受中国的地毯文化!”
新疆和若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尽忠介绍,和若铁路犹如一条经济“大动脉”,彻底结束了南疆地区“五县三团”不通火车的历史,更是把南疆地区与内陆的铁路运输距离缩短1000公里,对沿线特色产品出疆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扎根大漠深处,于无路处开路
和若铁路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是一条典型的沙漠铁路。
在沙漠里修铁路,有多难?“炎炎烈日如火,凛冽风雪似刀,刮起风来沙尘狂暴,走路都是步履蹒跚。”回首来路,中铁十四局和若铁路铺架标项目负责人张刚感慨万千。
“我们经常要在零下十几、二十度的环境工作,站在外面,风很快就能把人吹透。羽绒服、棉大衣都不管用,最后把雨衣套在身上,才解决了低温导致的体温流失问题。”中铁一局和若铁路项目部副经理丁小军这样讲述。
战严寒斗酷暑,铁路建设者们扎根大漠深处,于无路处开路,为铁路探寻建设方向。
铁路部门通过前期的勘察分析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性强,沙丘每年平均移动20米,容易掩埋线路。
针对部分区段风沙大、沙丘动态迁移容易掩埋线路的问题,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段,建设者们采取“以桥代路”的方案,即修建“过沙桥”,让风沙从桥下穿过。一座座桥梁宛如钢铁巨龙岿然不动,任凭风沙肆虐。
在和若铁路,还能看到“千里一根轨”的壮观景象。“和若铁路的钢轨是由100米长的标准轨在焊轨厂焊接成500米长钢轨后,运往铺架基地,铺架现场再将500米长钢轨依次焊接,成为一体。”张刚告诉记者,也就是说,全线没有一条轨缝,这是新疆境内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轨道最长的铁路。
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见证着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有7个月是风季,火车在沙漠中运行,风沙是最大的威胁。为此,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提出“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的建设理念,同步推进风沙防护工程建设,共修建草方格5000万平方米,种植梭梭、红柳、沙棘等灌木和乔木1300万株,形成防沙护路的绿色屏障。
“物理防沙终究不是长久之策,只有通过植物防沙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我们决定采取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的防治措施,适地适树,灌木采用柽柳、梭梭、沙拐枣等,乔木采用胡杨、沙枣等。”谈到种植的树木,王尽忠如数家珍。
塔克拉玛干沙漠,酷暑时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到3400毫米,种树极为艰难。
“戈壁滩和盐碱地上是一层硬壳,挖开后在上面种树,很难成活。”丁小军告诉记者,为了种树,他们会选择换田,用挖掘机把盐碱土先挖出去,通过换好的土来种树,同时通过水井搭建管道实现滴灌全覆盖,并配备人员进行看护并施以水肥。这项工作就像看管小孩一样,要把树木培养到具有独立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止。
“一方面是做好治理,另一方面要提前规划,让铁路对沿线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杨宝荣表示,“铁路最终确定的线路方案,尽量绕避生态脆弱敏感地带如车尔臣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尼雅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沿线的胡杨林集中分布区和重要的水源地等,尽最大可能地保护沿线生态平衡。”
在“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理念指引下,和若铁路在大漠戈壁中织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本报记者 李慧 赵明昊 本报通讯员 陆世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