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
透过辽宁大连高新区国际邮件管理中心的透明玻璃墙,里面的情景一目了然:身着全套防护装备的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对包裹的外包装进行喷洒消杀。
“外包装消杀,是取件的第一关。一个箱体六个面,每个面都不放过。”按预约时间到来的取件人宋洋,一边核对自己的包裹信息,一边对记者说,“我是开西餐厅的,要从国外进食材。除了外包装,里面也可能藏着病毒,所以,我来授权工作人员,拆开外包装,对里面核酸采样,再消杀。”
经过授权,消杀人员用棉签仔细划蹭着包装箱内面和物品外包装,再将棉签收入采样管。擦拭、喷洒、雾化覆盖……不同的物品,消杀方法也不一样。宋洋笑着说:“以前我收到国际邮包,咋也得在阳台上晒个三五天,可心里还是不托底。现在,踏实了!”
玻璃墙内,经过核酸采样和箱内消杀“两道关”,包裹被送进一个封闭门里。门上写着两个字——缓冲。
“这算是‘第四关’吧,包裹还得在里面静置15分钟。”宋洋看了看手表,“我得先去那边的取货区,一会儿包裹会重新包装好送出来——那是最后一关。五关一过,妥妥的!”宋洋向记者挥手道别。
(本报记者 吴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