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5日 星期三

    银发影视创作需要注入更多人文关怀

    作者:王金礼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5日 15版)

      【文艺观潮】

      从电影、电视剧到综艺节目,近年来很多作品把目光投向老年群体,致力于刻画老年形象,反映老年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情感世界,展示他们日常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探讨老年群体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等问题。这些影视作品在提高老年群体的社会可见性同时,以轻喜剧的风格独树一帜,成为市场一种新兴的艺术类型。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显现,越来越多创作者盯上了银发题材这块“蛋糕”,银发创作热潮来袭。个别作品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有的创作者对老年形象进行标签化、扁平化处理,使老年群体沦为吸引眼球的工具。银发题材如何进行形式内容的创新升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创作者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贴近时代脉搏,回应各种老龄化社会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工作遇到不少挑战。创作者在创作方面紧扣这个社会形势,以不同主题、不同模式的银发题材作品回应时代课题,探讨老龄化问题给老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短剧《大妈的世界》虽然风格诙谐幽默,却在内容上触及保健品骗局、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等当下老年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难题;《幸福院》重点关注养老问题,探讨包括“老年人如何更好地养老”“如何处理与子女在养老问题上的观念差异”等议题;《嘿,老头!》《忘不了餐厅》则聚焦老年人的疾病、生死问题,在温暖与感动中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寻求社会的理解与关爱;《缘来不晚》《爱的选择》《相亲相爱》等以婚恋节目的形式,回应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让人们看到了老年群体的苦恼、困惑、欲望。这些作品尽管模式各异,但都以老年人为讲述的主角,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中国社会老龄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彰显了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断变迁,在不同的老龄化阶段,老年群体面临的生存、生活困境也将有所变化。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需求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现阶段,他们对陪伴、交流等心理情感层面的需求,更需要关注。随着老年群体的持续增大,以及越来越多子女搬出去独立居住,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将愈发强烈。很多影视作品以影像的方式紧扣时代发展,展现社会关怀,提倡社会各界多关注老人,引导老年人变通观念,主动融入社会。

    回归真实,打造为老年群体认同的人物故事

      老年群体是社会的“宝藏”,他们的故事值得创作者用心用情用功去刻画。近年来,以老年群体的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影视作品,总体上呈现数量增多、质量提升的创作态势。但部分创作者在关注老年人生活的同时,却没有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关注他们的诉求,而是用老年人的言行制造话题,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票房,结果导致剧情哗众取宠,内容脱离现实,人物刻板平面。

      有的作品为了制造冲突而违背现实逻辑。比如,某电视剧的开头,一位老年人在商场买衣服,被导购吐槽“这款衣服是给年轻人设计的”后,又反怼“那也比你年轻啊”。这个细节被很多观众认为是为了制造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冲突,表现代际差异而刻意为之。还有一些银发题材作品虽然聚焦老年人形象,却片面地表现了负面消极的人物形象。比如在部分老年相亲节目中,有的嘉宾倚老卖老,有的嘉宾自私肤浅,有的嘉宾蛮横无理。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这样的老年人,但这不应该成为老年人的主流形象。这种过分夸大老年人负面特质的桥段被剪辑成短视频,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观众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

      还有一些银发题材影视作品喜欢将年轻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生硬地嫁接到老年人身上。仿佛只有这样,老年人才能告别暮气沉沉的老年生活,成为与年轻人毫无差别的弄潮儿。实际上,代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新潮、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更不意味着“新潮就是好”“传统一定不好”的价值判断。这种以年轻人的标准展现老年人故事的艺术处理方式,看似让老年人“与时俱进”,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年轻人单一的价值取向对老年群体的强求。因此,在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观影口味日益挑剔的今天,如何打造更加符合现实情况、为老年群体接受认同的人物和故事,是银发题材影视作品应该进一步着力的方向。

    直视衰老和疾病,理解老年人心理,建构多元的幸福观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态。影视创作讲述了很多成长的故事,却对老去的过程表现不足。如何带领观众理性地理解衰老乃至死亡,并在此基础上乐观、坦然、不卑不亢地度过“老年”这个人生阶段,就成为银发题材影视作品应着力思考的问题。尽管死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终点,但如何死去、什么时候死去却是一件充满不确定的事情。接受日渐老去的现实,不论是对于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来说都可以成为追寻生命意义的契机。

      在影视创作中,老去的过程可以延展出很多命题。比如,纪录片《我只认识你》、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等向我们展示了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复杂、迷茫的内心世界,以及记忆逐渐淡化的过程。随着情节的进展,观众仿佛也走出了时间的迷雾,并逐渐接受了衰老的不可逆性。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种直面问题本质的影视作品还不多,所触及的深度广度也比较有限。

      诚然,“如何老去”是一道开放题,没有标准答案。它可以像《幸福院》里的老人们一样积极尝试抱团养老,也可以像《人世间》里的周父一样终生忙碌于自己的工作,还可以像大部分影视作品中的老年形象那样抱子弄孙。但无论是泰然处之、听之任之,还是扼腕叹息、伤春悲秋,这些答案本身应该是符合现实逻辑的、具有社会终极关怀的。在这一方面,未来的影视作品还有更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作者:王金礼,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