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天下”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概念,体现着中国面向世界时的全球视域、历史意识、兼济情怀。由此衍生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天下观”更持久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思想与实践,成为中国文化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的智慧与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胸怀天下的实质是一种将自身实践定位于人类历史发展主潮之中的全球视野。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的实现就是人类从“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走向“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的过程,是人类“按照自己的面貌位置创造出一个世界”的过程。这样一来,现代化便与全球化建构起更加紧密的联系: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化的实现有赖于现代化的基础。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几乎同时被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全球化的资本扩张使中国蒙受屈辱,在生存的挤压下渴求救亡;现代化的制度比较使中国内生焦虑,在存亡的抉择中找寻道路。在沧海横流的峥嵘岁月,谁能以全球性的历史视野将中国带入世界现代化主潮,并使中国在世界现代化总体进程中获得与中国国家地位相匹配的地位,谁便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之谜”提供解答。
中国共产党正是这一问题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解局者。作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双重意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及其为中国人民带来的福祉,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时间主线。对于百年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而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现代化向度下的个体本位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全球性视野下的宏大叙事从来就不矛盾,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的天下胸怀。
回望历史,雄关漫道。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与全球进步潮流、人类发展脉络的联系,始终将自身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放在“天下”的时空维度中加以观照考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不仅着眼于中国国内问题的解决,并且注重与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与合作,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结合进行考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本国国家利益的维护,更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置于“冷战”格局下世界的矛盾与趋势之中,有团结有斗争、有坚守有变通,使得中国成为世界进步潮流的支持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维度正确处理中国与外部的关系、中国革命与人类解放的关系、中国现代化与世界进步的关系,在全球视野的观照中奏响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立足当下,改革云涌。面对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世界格局的结构性调整重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不仅是社会主义前提下的全方位改革,更是全球视野下社会主义建设范式的全新探索。改革是开放的条件,开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动力。在“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视域下,改革与开放达成了内在的统一。使得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得以以更加开放的政治心态、更加强劲的经济底气、更加笃定的文化自信参与国际竞争,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既基于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又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天下胸怀。秉持着这一胸怀,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独到智慧与坚强力量,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将改革开放探索置于世界发展的广阔维度之中,使得改革开放初心常在、永无止境。
放眼未来,道路宽广。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潮流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以坚强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擘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并通过推动“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使之步步落实。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区域战争、恐怖主义、极端天气、能源危机等人类发展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天下关怀,一方面坚持开放、不搞封闭,粉碎一些国家搞“小圈子”和集团政治的“伪多边主义”逆潮;另一方面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以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为旨归,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国际观察与制度比较中,中国共产党以定应变,行稳致远,道路自信更加明晰,理论自信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更加笃定,文化自信更加深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韩宇瑄,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