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笔谈】
面包树下排队合影,郁金香前笑靥如花……不久前,正式揭牌的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引发了公众对植物保护的浓厚兴趣。网络热搜持续上涨,游客慕名纷纷而至;网上园中、花前树下,游客亦成为国家植物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成功串联起公众的环境保护热情和生态文明之美,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守护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需要每一位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积极参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那么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就会永驻人间——而这正是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要义所在。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随万物生长收获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比如,在国家植物园中,游客置身于异彩纷呈的植物王国,享受视觉盛宴,会惊叹于造物的神奇,折服于成长的力量,陶醉于生命的美好,愉悦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游客通过对植物的观察了解,能够解锁更多植物多样性的知识,开拓视野,享受学习带来的获得感……这些愉悦感和获得感,汇聚成幸福感与保护的使命感,让公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跳出植物园的界限,放眼望去,整个美丽中国也是一个巨大的动植物乐园,山川河流、田野乡间、雨林沙漠、飞禽走兽……万千生态环境中,万物有灵且美!在美丽中国的土地上,随万物一同生根发芽、繁茂生长的,是公众享受生态之美的幸福和保护环境的热情与信念。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践行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责任。植物是绿水青山的绿色基底,守护植物多样性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基础工程。广大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不仅是公众亲密接触自然的乐园,还是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长期以来,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因素,一些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濒临绝灭。国家植物园对植物开展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既降低了因区域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植物物种灭绝风险,也让公众更多地看到植物的脆弱,认识珍稀濒危植物品种,意识到对植物关照和保护的重要性。“一枝一叶总关情”,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和转变观念,更多地从“我”做起,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不采集和食用野生植物,不使用濒危珍稀野生植物制品,自觉抵制野生植物来源的各类产品……对于一株植物,你我今日的一个小小善举,就能换来它明日的生生不息。而万千植物的生生不息,就是绿水青山的世代传承。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共同行动。国家植物园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也是向全世界展示美丽中国的窗口。而美丽中国绝不是一朝一夕、一己之力可以建成的,这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全民共建。曾经,我国缺林少绿、沙漠化严重,导致生物栖息地恶化、上百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生态环境的修复,推进国土绿化,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众人植树树成林”,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多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积量由90.28亿立方米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蓄积量34.52亿立方米,面积居全球第一。但看今日,黄土高原萌生新绿,塞罕坝林海郁郁苍苍,库布齐沙漠从荒凉苍茫变得绿意盎然……公众的广泛参与,共同铸就我国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美丽中国见证着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奇迹,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坚韧力量在绿水青山中彰显。
看,美丽中国正在公众的广泛参与中渐行渐近!
(作者:左佳,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政府治理研究所主任、教授)